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0:58:09

只差半步,勒夫就能创造历史,可惜这半步对于德国主帅来说却是咫尺天涯。一路跌跌撞撞杀入决赛的德国没能延续此前的好运,终于在历史面前倒在了西班牙的脚下。 当然,对于第一次率领球队角逐世界大赛的勒夫来说,他的这一次经历无疑是成功的,只可惜并没能完美收官。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0:58:58

决赛前,勒夫曾神秘地表示“德国已经具备了胜利者的头脑”,看上去似乎已经想好了对西班牙的策略。事实上在比赛一开始,我们也能看出德国在战术布置上的调整。进攻中,德国主攻善于助攻但防守略显松散的拉莫斯一侧,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多次从这里完成传中;防守时,德国特别强调了在前场就展开逼抢,不给西班牙人在中后场从容倒脚寻找进攻机会的空间。克洛泽在开场后不久就抢断了拉莫斯的传球,几乎完成致命一击。由此可见,勒夫在赛前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0:59:39

但与赛前准备相比,勒夫在场上局势发生变化后的调整却显得有失水准。拉姆在上半场的失误属于意外情况,但落后的德国需要改变场上的局面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勒夫却并没能立即在战术上作出调整,让德国浪费了不少时间。中场休息时用扬森换下拉姆本来是个疑问笔,但后来证实这是因为拉姆受伤所致,属于无奈换人。此后勒夫的两次换人意图非常明显,两名身高在1.90米左右的高大中锋出场就是为了对西班牙的低矮防线进行高空轰炸,但令人看不懂的是库兰伊和戈麦斯出场后德国却并没有特别加强高球进攻,而是坚持把球控制在脚下,试图用地面配合撕开西班牙的防线。换人的目的与球场上的战术意图完全背离,令人无法理解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究竟是勒夫的布置不明确,还是球员没有坚决执行教练的安排?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00:32

总之结果已经摆在那里,由于德国不肯在空中输送炮弹,在脚下技术上他们又远不如西班牙人细腻,以至于库兰伊和戈麦斯两人出场后几乎完全消失,库兰伊好歹还有3脚传球,戈麦斯则连触球的机会都没有。无论如何,勒夫的这两次换人都是失败的。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01:23

事实上,就整届欧洲杯来说,勒夫的战术和用人几乎一直都在变。小组赛,德国踢的是442,但效果不好,勉强从小组赛中出线。而进入淘汰赛后,德国队就改打4231(据说这还是巴拉克的建议),并弃用了此前表现不佳的戈麦斯,结果德国连过葡萄牙和土耳其两关,杀进决赛。特别是对葡萄牙一战,德国坚决从上三路寻找突破口,堪称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而整体上,勒夫在本届欧洲杯上的指挥也是功过参半,从小组赛时制定的战术失败,到淘汰赛中的适时调整;从被裁判罚上看台,到对“小猪”施魏因斯泰格的激励;可以说勒夫是在一次次的起伏中把德国带进决赛的。这其中固然有勒夫的努力,同样也有运气的眷顾;反映在用兵上,勒夫也无疑更善用出“奇兵”,出奇制胜是德国成功的法宝。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06:33

未来两年内我们要巩固球队现有的优势,同时弥补球队存在的缺陷,总之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完美的德国队!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14:50

对于默克尔“热爱”足球,德国人有不同看法。有人指责默克尔是在借足球作秀,讨好选民。但主流媒体还是为她说好话。《德国金融时报》评论说,看球是种本领,没有人比我们的女总理掌握得更好。默克尔总是表现得像是经过完美设计一样地贴近群众。她紧握拳头,又蹦又跳,忘情地开怀大笑,不管欢呼还是悲伤,总是表现得刚好合适。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15:09

德国是热爱足球的国度,政治家当然希望从球迷选民身上沾光。德国政治家利用足球拉近与民众的关系是有悠久传统的。前总理科尔1986年世界杯的时候,赛后特意到更衣室看望球员;前总理施罗德则常常提及自己踢前锋的历史,就是成为总理之后,他也从不错过在公开场合秀一秀脚法的机会。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15:33

 但对默克尔这位女总理来说,批评和取笑似乎多了一点。2006年世界杯前,德国《图片报》记者就在对默克尔的采访中质疑其“球迷”的身份。记者故意刁难,要默克尔解释什么是“越位”。结果,默克尔用纸笔作出了详细解答,令记者震惊不已。

干脆面 发表于 2008-7-1 11:15:51

当然,敢于到现场观看比赛而且赛后还能对给出评论的默克尔绝不是“球盲”。施魏因施泰格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与奥地利队的比赛中,他与默克尔在看台上交头接耳说了些什么,“小猪”透露:“当然是足球!默克尔女士懂球。比如,她说拉姆在左路踢得游刃有余。”
页: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查看完整版本: 一阵乱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