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投名状》观后随笔
/ 看了《投名状》,嘴里就反复感叹“残酷!血腥!”除了残酷和血腥,好象还真没啥好说的,兄弟情谊?别人都说完了。三大主角,分别用一个字评价,老大“狠”,老二“义”,老三“忠”。老大为野心不择手段,老二为义气甘赴黄泉,老三为“投名状”至死不渝,至于三大绿叶旁的那朵小红花老徐,也就如此而已,因为剧情而存在,实在无多话可说。倒是那个苏州城中的太平军首领,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白墙黑瓦的小楼中,葛袍广袖的男子,乱发赤足,在昆曲和兰花指的婉约缠绵里,手抚书卷,漫步而来,于这乱世沧夷中,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短短数语,道尽他的一生。
“我妻子的坟墓,在苏州城外,可是我出不去……”他的眼光望向窗外,窗外是重重飞檐,重重飞檐后,是饿殍遍野的苏州城,苏州城外,还是饿殍遍野。
“十四年前,我卖了家产,关了生意,投身反清……”他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当兵打仗是为了吃饱饭,为了女人,为了野心,为了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他什么都不缺,只是为了结束这个乱世,为了还老百姓一个清平世界,倾尽所有,拔剑而起。他让我想起了一位伟人,一位纯粹的革命者。
“我不死,他们都不能活”死局已成,夫复何言,莫若以一己之死,换万人之生,所谓仁者,不过如此。他的眼中有淡淡的悲悯,他知道这是一个乱世,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垂死挣扎,人若鸿毛,命如野草,但苍生何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人,铮铮铁骨,脉脉柔情,配得上“剑胆琴心”四个字。
可世事终不如人愿,一将功成万骨枯,才是至理名言。
顶子为什么这样红?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它。
这世道,多的是庞青云。
http://www.cq69.com/attachments/2007/12/20/9733_200712200125171.jpghttp://www.cq69.com/attachments/2007/12/20/9733_200712200125461.jpghttp://www.cq69.com/attachments/2007/12/20/9733_200712200126011.jpg
附件:
[ 本帖最后由 布农铃 于 2007-12-20 01:29 编辑 ] 当初看到《投名状》剧情介绍的时候
莫名便想到了《水浒》
后来上网一查,果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小庞俨然宋哥,小姜俨然逵仔,小赵集合了阮氏三兄弟的秉性
昨天看了一半枪版
陈可辛拍战争片仍然有着拍爱情片的细腻
开场短短3分钟
庞清云的阴冷和悲凉就刻画到了骨头里面
像一只饿狼,有着狼一样的凶残,还有狐狸一般的狡猾
结构张弛有度,不愧是NB导演
不过这几年凡是拍古代战争片的,基本好像都充满了背叛和欺诈
倒是怀念以前的《少林寺》和《武当》
正派和反派酣畅淋漓的对决,
英雄美人不由分说的儿女情长,
这很好,让我们从小有了一个英雄的梦想
在《投》剧里,小朋友能看到什么
好人的老婆都要遭坏人搞 这个世道多的是庞青云,没错.
其实在越二虎从苏州城里走出来,一干士兵冲上前去簇拥欢呼时,庞青云的眼中已现杀机.朝廷的意思,只是个藉口和催化剂而已.看完了,感触很深.想写,又觉得什么都被影评人说完了.
(倒是片子中老徐的表演颇让我佩服,不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脸上的表情都是一个样子的) 不过我倒是觉得,庞青云也并非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至少在最后,他还是不舍得一刀解决掉姜午阳.
只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三个人物,谁最痛苦?
赵二虎?
未必吧.
虽然被自己相信的大哥杀害,而且临死的时候还在为自己无法解救大哥而痛心.但至少,老婆的出轨他并不知情,老大的背叛他也蒙在鼓里.虽然死去,但是至少他没有体会到那种亲情友情爱情多重绝裂的灭顶之痛.就那么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反而更干净利落.
庞青云的本性并非没有一丝善的影子,虽然他是个恶角.
可是他在许多时候,内心是有极度挣扎的.你以为他每天晚上能够睡得着觉?你以为他每顿饭能够咽得下?
只是他的野心昭然若揭,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一条没有后退余地的道路.所以很多时候,他只能那么做.
当然,我不颂扬庞青云,他毕竟是个大恶人.
但是就如楼主所说的,这个世道,庞青云多得很.
每个人都有善和恶的两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能就是现在的善人标准了吧.
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活着,许多东西比利益重要.
钱或地位这个东西,当你得到了,你才发现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套用刘德华曾说过的一句话:赚再多钱,还是只能一天吃三顿饭,睡在一张床上."
若要为此抛弃亲情\友情\爱情, 代价太大.
当然,若是人财两得当然最好,但是上天只是近视眼,并没瞎了眼,哪会让这种好事让一个人撞全了.
嘿嘿,所以最后,庞青云还是一命呜呼了.
[ 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07-12-20 09:55 编辑 ] 陈可辛同志严重缺乏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整个一个对历史的歪曲和误导;同时他应该感谢小平同志,如果不是小平同志对人民的思想进行了革命性的大逆转这老小子迟早被枪毙。本片对于太平天国对于曾国藩而言都是一种侮辱,对于青少年更是一种毒害,这种小资的哄骗小女孩的东西最终会让我们忘记历史,历史的扭曲是很可悲的。 呵呵,电影源于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生活.
这本不是一部史诗片.
更不是一部纪实片
陈导的目的也不是想反映那个历史
只是想借助历史反映人性
楼上的可能多滤了吧. 陈导对于人性的解析过于灰暗,先人板板教导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有定论就不该打乱这种定论,当然我并不敢奢求陈导是一个教育家,然而毕竟传媒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媒介至少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他所认为正确的,不应该把问题留给我们。现代电影就他妈搞不懂:老是喜欢混淆人的思维让人无所适从,从心里上摧毁人的道德认知。 这年头,什么泛滥就打击什么
什么缺少就怀念什么
我们自己都没有价值标杆老
吃涨了撑得八方找地方消化,不觉精神早已经饿殍遍野
所以说政治上的治世是文化的乱世,政治的乱世是文化的治世
所以一旦发现个爱情天梯,便如饥渴得快要饿死一般上前牢牢抓住
据说还要建啥子爱情博物馆,好好的一段故事,自在口中流传就很好了
非要去狗尾续貂,估计以后门票便宜不了
愿刘大伯在天有灵,天天光顾那个作俑者的奇梦
人家刘国江说得很实在:那个时候经济不发达,要是现在生活条件好的话,思想上就可能抛锚
——见纪录片连续剧《巴渝古镇》之《深山望远》 刘国江老先生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年轻力壮时一定要经得起女人尤其是资深老女人的诱惑,否则就要遭困到荒山野岭一辈子:lol 千级阶梯累断双手早知今日
刹那冲动悔青大肠何必当初
横批:为情所困
哈哈哈哈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