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海”号的最后迟疑
描述:日本海上自卫队“鸟海”号驱逐舰图片:
http://www.ww2bbs.net/attachment/Mon_0906/117_172610_af27f5404718306.jpg
2008年11月20日,日本海上自卫队“鸟海”号驱逐舰发射的1枚“标准3”拦截弹以失败告终。
此次“鸟海”号的试验与2007年试射时美军事先向“金刚”号通报模拟弹的发射时间和详细参数有很大不同,此次美军在发射靶弹前未向“鸟海”号通报任何参数,而完全“背对背”的实战对抗方式进行。由于日本“宙斯盾”舰数量有限,抗饱和攻击就成为了日本应对朝鲜等海上威胁的基本要求,因此日本在2007年底的升级跳过了3.0版直接升级为3.6版,这使日本“金刚”舰同时具备防空和反导能力,并可跟踪、拦截多个此类目标。可见,日本在反导技术上抱有“超前”、“超快”发展的思想,虽然日本只进行过一次试验,但第二次试验水平已接近实战,此次“鸟海”号使用3.6版系统在不知靶弹参数的情况下,临机规划拦截方案,单从试验方案来讲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目前情况来看,“鸟海”号已经成为日本除“金刚”好外第二艘具备实际拦截能力的“宙斯盾”舰。日本海上自卫队目前拥有的“宙斯盾”舰主要石以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为样板,引进美国技术有日本自行建造的孪生舰。其中前5艘已经服役,可以看出,日本在金刚级的改造中,首先对最老和最新的两艘进行了改造,而且这两艘都部署在面向朝鲜和中国方向的日本海军基地。虽然日本“金刚”号进行过1次试验,而对于“鸟海”仍是首次,而且在试验中加入了与以往有很大差别的全新内容,也就是说,此次的试验对象和试验内容都是全新的,因此试验风险较高。
此次“鸟海”号试验采用了“宙斯盾”中最具备反导能力导弹的早期型号,其中在美国的试验成功率一直都比较高,此次日本试验失败后透露,拦截弹石在碰撞前几秒丢失目标的。由于该导弹采用了动能碰撞杀伤方式,这对弹头红外跟踪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拦截弹头与靶弹非常接近时,靶弹红外信号就很容易跳出红外跟踪器的搜索视窗。如果靶弹与目标运动方向垂直,则跟踪角度变化最大很容易丢失目标,而如果与目标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则跟踪角度最小,就不容易丢失目标。由于“背对背”试验,留给导弹的时间非常有限,错过了迎面拦截的机会,而只能采用大角度接近方式,导致目标在红外跟踪器中的移动角度超过设计标准,最终丢失目标。
从此次“鸟海”号的反导试验可以看出,日本在海基反导系统的发展上,没有采用美国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而是走了一条速度更快、技术风险更高的直线上升方式。此次试验中,“鸟海”好发射的拦截导弹面对的迟疑,是否转化为日本Government在反导系统建设上的迟疑,仍需我们拭目以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