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75 发表于 2005-10-16 18:52:00
最近闲来无事的时候,研究起面食来。面条的起源,应该是在魏晋前后这段时期。张岱的《夜航船》说:“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他自己注解说,“不托即面,简于汤饼。”不托是什么?有人说是指“不托”之作,表示比做汤饼更简单的做法,所以判断不托正是近似面条的麦制食品了。?《齐民要术》记载的水引饼做法,即是索饼的做法,就是把面团搓到好像筷子那般粗细,以一尺长度为一段,再在锅边上搓到像菜叶那般薄。这岂非就是粗面条了?<br>当时不管是面条还是面饼,吃的时候都用热汤,因此吃起来便会大汗淋漓。这大汗淋漓的情况,在历史上有个故事,是利用来测试一个人是否在脸上抹了粉。<br>那是《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说何叔平是个美男子,脸色白得很俊,魏明帝怀疑这是涂脂抹粉的效果,便在夏天的时分,请何叔平去吃热腾腾的汤饼,吃得何叔平大汗淋漓,自然用红色的衫袖去擦汗了。一擦的结果,那个俊脸不但没有变色,反而白里透红呢。这时吃的面种,都是热的。到了唐朝,便有了凉面。杜甫有首诗叫“槐叶冷淘”。《唐六典》有“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的句子,这冷淘,后人考据的结果,是“过水凉面”。面条的吃法,便开始有变化了。<br>面食的变化,是到了宋代才开始多样,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根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的记载,当时的面有“拌肉面”、“火燠面”、“桐皮熟脍面”、“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大熬面”、“子料浇虾”、“银丝冷淘”、“大片铺羊面”、“炒鳝鱼面”、“笋辣面”等。<br>现在流行的兰州拉面,面条却是拉出来的。清朝的《调鼎集》倒有一则「兰州人做面」:“兰州人做面,以上白面用蛋清揉入,工夫最久。用指尖随意捏成细条,长丈余而不断,亦绝技也。螫汁和面,或做饼,或切面,一切鲜汁皆可,如火腿、鸡、鸭、鲜蛏、鲜虾。芝麻去皮炒熟,研细末和面。散面入粥搅匀”。 由此看来,兰州岂止拉面那么拉几把而已?绝技还多着呢。 <br>韩奕的《易牙遗意》记载了元朝的“麸鲊”,是用一斤面筋切成细条,用红曲末来染红,把共重一斤的笋干,萝卜和葱白切成丝捞匀,再用二钱熟芝麻、二钱花椒、砂仁、土茴香和茴香各半钱,少量盐及三两熟香油拌匀,便可以食用。<br>《调鼎集》则记录了“水滑扯面”:“白面揉作十数块,入水候性发过,逐块扯成面条,开水下汤,用麻油、杏仁末、笋干或酱瓜、糖茄,俱切丁,姜粉拌浇头(如荤者加肉臊)。”还有一道更简单的“问勾勾”:麦面豆面搅和,用铁杓漏下。看来面条的粗细得看铁杓的洞有多宽了。 <br>明朝的李渔,在《随笔》中谈论食品的甚多,面食自然亦在谈论之列了。<br>他首先引述《本草》的话:“米能养脾,麦能补心。”而从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方式中,提问为什么不能在三餐之中二者兼顾兼爱心脾?<br>李渔喜欢的是面条,他认为北人的面食多是作饼,不可取。而南人吃面的时候,却把油盐酱醋的作料,全部放在汤里面。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吃的是面,不是饮汤因此他吃的面食,是调和诸味,尽归于面,这么一来,面有各种味道,而汤又清,多好。<br>他喜欢煮的面,一是,“五香面”、自己食用,有朋友来访嘛,就作“八珍面”。他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匀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br>八珍又是什么?“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不成片,切不成丝之故也。”<br>李渔的面,你喜欢吗?<br>林洪著的《山家清供》,记载了清朝一道面食,是可以把肚里的寄生虫打出来的。这道面食叫做“地黄馎饦”,馎饦,即是不托,就是很宽的面条,而地黄,即是广东人说的生地,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高六七寸,叶椭圆,叶边有锯齿,花黄白而带紫,果实有如小麦粒,细如手指,皮是赤黄色,晒干后是黑色。<br>根据《山家清供》的记载,说崔元亮在《海上方》里说,“地黄馎饦”能治心痛和去虫积。做法是把“地黄大者净洗,捣汁,和细面作馎饦,食之出虫尺许。”又说在正元年间,有一女子做了地黄凉面来吃,打出了一只像蟆的虫,从此心病去除。《本草》说,入水后浮起的叫天黄,半浮半沉的叫人黄,沉底的叫地黄,最好。捣成清汁煮粥吃也有益处。<br>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点心单》内注载了五款不同的面食方法,都深得李渔所说的把各种味道调入面中的要诀。<br>“鳗面”:“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入鸡汤轻揉之,成面皮,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滚。”想想看,鳗鱼的鲜味会在面中,那面条是多么美味?<br>“温面”:“将细面下汤沥干,放碗中,用鸡肉、香蕈浓卤,临吃,各自取瓢加上。”这倒是道地的香菇鸡浓汁凉面了。<br>“鳝面”:“以熬鳝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这比鳝饭应该更入味更好吃吧?<br>“裙带面”:“以小刀截面成条,微宽、则号『裙带面』,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此法扬州盛行,恰甚有道理。”这样吃面法,无非是滚面能泡渗汤汁,不因面多而抢汁致味淡了。<br>“素面”:“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不肯传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纯黑色的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清泥沙,不重换水;一换水,则原味薄点。”<br>袁枚说暗用虾汁,似乎就不素了,既然面纯黑,会不会是暗用墨鱼汁?反而用蘑菇与笋汁入味,有海鲜与素菜之浓香,这样的“素面”,洒下大量葱花,应该香气扑人吧?蒙汗药 发表于 2005-10-16 20:26:00
你费心了哟,谢谢提供!!!山海关 发表于 2005-11-1 07:03:00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欣75 发表于 2005-11-3 01:15:00
8存在,大家不用客气,随便分享,看的人越多我越高兴。窝窝馒头 发表于 2005-11-3 06:08:00
顶顶顶 看得眼睛发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