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ken 发表于 2014-9-24 22:53:55

带着儿子去旅行之云南

本帖最后由 longken 于 2014-9-24 22:59 编辑

带着儿子去旅行   从儿子不到2岁开始带着去旅行。不知道在儿子眼里旅行意味着什么,但每次旅行都能在路上感受到儿子简单的快乐。这个年龄的旅行或许并不会在儿子长大后的记忆里留下太多,每次旅行记录我都当做是给儿子成长后回忆童年的礼物。想象着有一天儿子长大独自旅行,然后带回他的故事,分享给那时满头白发的我。   这次云南旅行并没有什么详细的计划,只是因为天气预报重庆将持续高温,儿子又正巧因为一次喉炎没有去幼儿园。与其天天高温中呆在空调屋子中,不如去到一个天气凉爽的地方,接下来看了几个地方的天气预报,四季如春的彩云之南便成了此行的目的地。   出发前一晚还有一个插曲,收拾好所有行李后准备美美睡一觉,结果晚上11点才收到12306短信,通知第二天已经购买的到昆明火车班次取消。睡梦中等待旅行的儿子哪里知道,我在此刻把12306那态度极差的客服狠狠责骂一通,望着已经打包好的背包,迅速的搜索别的交通手段。方案一坐火车到攀枝花,然后汽车到丽江,方案二火车到贵阳,然后转去昆明,方案三飞昆明……,若干纠结和郁闷后,决定重庆直飞丽江,直接去到彩云之南的腹地。多支出1000多买完机票后再次把12306鄙视一遍。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和儿子对世界的向往,在炎热的夏日出发,开始了我第一次独自带儿子的旅行。带着儿子去旅行之丽江   此时的云南正值雨季,抵达丽江后遇上在云南的第一场雨,瞬间浇灭夏日的感觉。下机场大巴后离大研古镇还有几公里的路程,躲在路边房檐下给儿子穿上长裤长袖,披上雨衣,站在雨中等出租车。背着75升大包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同时还要倍加专注的看着儿子,紧张情绪开始蔓延,以至于对儿子在雨中踩水湿了裤子有些不耐烦,担心着凉感冒。儿子好像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依然是快乐的在街边朝着一辆辆满载的出租车挥手。就在此刻,正式旅行开始的一小时内,我意识到应该心态更平和点,随意点,对儿子的过多担心只能让我变得烦躁影响旅行。    最终我们还是未能幸运的拦上出租。上了一辆私车,还没拉到古镇入口就让下车,理由是前面单行道。结果只是因为前面堵车怕耽搁时间。经过一段正在修建的泥泞烂路才走进大研古镇。古镇北门依然是那个大水车,前面旅行团一个接着一个,拉生意的小贩不停在耳边唧唧嗡嗡。我这样一个背着硕大登山包,独自一人牵着小孩子走在其中很引人注意,警惕性依然不敢放松。儿子看到古镇里玲琅满目的店铺被迅速点燃了热情,而我只能把他的小手撰得更紧一些。    循着手机地图,很顺利的穿过几条小巷找到了第一晚入住的旅舍“古城国际青年旅舍”。100一晚带洗浴的单间,在现在的旺季已经是非常实惠。古城青旅是一个三层楼带小院的老房子改建,如多数青旅一样,一进门是一个不大的休息区,沙发上随意的坐着各色人群,各种旅行杂志和其它青旅的宣传单页就放在入口的书架上。我跟儿子住二楼一个很小的房间,脚下是咯吱咯吱的木板,窗外长满杂草的青瓦屋檐与蜘蛛网上还挂着雨后的几串水滴,房间里摆着一张上下铺,再加上墙角电视柜和茶几,屋里只剩下2平左右的空间。隔壁多人大通铺的屋子里面凌乱的被子、散落在地上的鞋与背包、过道上晾着的各式衣衫,都是熟悉的青旅的味道。    简单休整后已是晚饭时间,给儿子换上冲锋衣出门。早上还在接近四十度的高温中,晚上已经身处凉爽的大研古镇悠闲的走街串巷去觅食。来一串街边小吃,一边吃着上面覆盖着一层红糖有点像米糕一样的东西,一边站在街边卖非洲鼓的店前听小姑娘随着音乐敲出漂亮的鼓点。这些小店里放得最多的是丽江小倩那安静平和的歌声,“一瞬间”“红蔷薇”几首歌,或许因为那时她在旅行中、身处一个自由浪漫之地才能安静唱出丽江味道,如今得以传遍丽江的大街小巷。    夜幕将至,散步东大街,一抬头看到了玉龙雪山。多年前第一次来丽江完全不见踪影,连雪山的方位都不知道,而在这个黄昏,因为这场雨,天空格外透彻,雪山离古镇那么的近,站在东大街望去,雪山就像立在街的尽头,映着穿城而过的清泉与两旁摇曳的垂柳。    走累了坐在四方街的长凳上看着远处如火的残阳卷着流云铺在一片淡蓝的天空中,一直到古镇里灯火渐耀,人群都涌上狭小的街道,酒吧里演绎着不夜的丽江。此刻的丽江不属于我们,回到客栈,在一楼沙发上小憩片刻便准备睡去,期待着在清早被另外一个安静的丽江叫醒。    如火的夕阳的确预示了一个好的天气。第二日晨,云淡风轻掩映下的古镇经历了彻夜喧嚣后显得更加宁静。站在客栈三楼阳台上再次看到没有一丝遮挡的玉龙雪山,而后在空无一人的小巷中,伴着着日出下长长的两道影子去吃早饭。商铺都还掩着大门,在溢璨井里喝了一口清甜的井水,只发现一家鲜花饼店铺开张,于是与儿子坐在东大街街边的石梯上,靠着店门,晒着太阳吃了顿简单的早饭。   东大街随着旅行团到来一批批的热闹起来,干脆远离人群,带着儿子去狮子山上看古城全貌。穿过四方街,沿曲折石阶而上便是去往狮子山的路。两边错落有致的纳西民居构置其中,如今都是有着不同装修风格的客栈。昔日红二方面军过丽江指挥部如今是一家以纳西文化为主题的客栈“天雨上院”,旁边的新华小学因为假期缘故空无一人。过了小学便是一条平缓的上坡路通向山顶,我与儿子一边走一边踢着掉落的一块瓦片,经过一排齐人高的低墙,欣赏了一株攀墙而出的桃树便看到了古城全貌。   大研古镇不愧为中国以整座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山顶望去,整个古镇保持完好,民居高低错落、屋檐虽鳞次栉比却点线均称,构图沉稳大气且宽广舒展,没有一丝影响画面美感的东西存在。儿子现在还不能体会这些,爬到山顶他最希望的一件事情是下山后奖励一根冰棍。于是下山的路上他眼里满满的就只有每个小店门口的冰柜。吃着冰棍,我们穿过几条小巷,在路边纳西老婆婆那里买了几个药包,听说驱蚊。丽江的店铺虽然林立,卖的东西基本上都雷同,逛一个两个后已索然无味。只给儿子买了一个铃铛,拴在他的背包上,一路走一路叮当响。我把这叫做防走丢铃铛,这样哪怕儿子突然跑开,顺着铃铛声也能在人群中一下找到。    为了错开午餐高峰,我们提早选了一家两层楼的小馆吃饭。坐在二楼靠栏杆的地方,看着店门口小桥流水,慢悠悠的来上几份当地小菜。今天的目的地是束河,丽江虽然是漂亮的古镇,过度的商业化让这里少了一份最原来的味道,计划中并不打算多做停留。束河古镇是纳西族最早的聚居点之一,又随着茶马古道经历了从农耕到商贾云集的变迁。多年前第一次去束河,印象中虽然没有躲过商业化的侵袭,却也保留着一些古朴灵动的美。    牵着儿子从大研古镇北门出来,查询地图显示的公交车因为道路改造不见踪影,只有沿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走了三公里多才坐上开往束河的公交车。走路的时候,儿子一直说可以坐双层巴士,我心想这么小的城市不会有的。结果在公交车站果真如儿子所说来了双层巴士,儿子告诉我说是昨天看到过,而我完全没有注意到,观察力值得表扬。长大后的我们,不知是眼睛装上了过滤器,还是脑子里没有那么简单投影空间,难怪成人的目光比起孩童会有很大的不同。    来束河前没有预定房间,走过束河博物馆很快便可以来到束河的四方街,路过熟悉的那口三眼井,寻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多年前来住过的那家,最后在小巷尽头一家客栈住下。这是一家全木结构的纳西民族,主人在庭院上方布置一组水帘,一串串滴落在院子中央的鱼池中。我们住在二楼一间古朴的大床房,惊喜的发现躺在床上或者倚在二楼栏杆处也能看到不远处的玉龙雪山。    安顿好住宿,先带儿子骑马转束河。束河是茶马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马背上听着驼铃声,闭上眼睛回到最初的那个束河。踏过400多年历史的青龙桥,虽然石梯斑驳却也不失庄严厚重,这里鉴证了木氏家族在丽江的兴盛。青龙河畔,一家家特色酒馆前依然水车翻转,顺着窗户用绳子把一筐风花雪月啤酒至于由雪山融水而来的清泉中,水草依然如丝发般在水中摇曳。门前那几只等着食客扔食物的小狗应该不是当年那些,饭桌前的花瓶中依然插着淡淡的野花。    多年前来到束河,青龙桥对面仁里路上除了几间食肆便是极具纳西生活气息的当地人的居所,场坝上还晒着刚刚收下的青稞。如今青龙桥对面全是装饰一新或正在装修的客栈,庆幸的是基本保留了纳西原貌,融入的现代设计在这里倒不显得突兀。    沿着仁里路向北走,客栈变得稀少,代之柳树成荫,这里便到了九鼎龙潭。潭水清莹,里面的无鳞鱼体长肥厚,证明这里水质极佳。潭边的三圣宫据说供奉了观音与龙王,与众不同的是还供奉了皮匠祖师,留下这里曾经因为皮货闻名茶马古道的束河印记。碧潭旁边是还有些许田园牧歌的庄稼地,三眼井中还留下了旁边屋舍主人刚刚洗菜的菜叶。儿子在这里学到了三眼井的用途,从上往下第一口井喝水,第二口井洗菜,第三口井洗衣物,物尽其用,科学卫生且方便。    我跟儿子走着走着下起雨来,正好躲进屋子吃晚饭。吃到了来云南的第一顿过桥米线,而后一直走到黄昏才回到客栈二楼阳台上看玉龙雪山慢慢沉入雾中。束河这一夜从天空到住的小院都是安静的,直到夜里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    天亮后,我们要离开束河,去寻访另外一个古镇。想去到一个没有商业化,保持更原生态的古镇。问儿子如果第二天接着赶路坐车有问题吗,儿子坚定的点了点头,于是决定了要去一个叫沙溪的地方。    沙溪这个古镇,在不久前完全不知晓。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是在决定去云南后当地的同学推荐,而后也没有正式作为目的地。接下来几周却通过好几个渠道再次听说这个地方。有的人说这里是20年前的丽江、有的人说这里是云南最新值得去的目的地之一,这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那就自己去体会一下吧。没有对沙溪做过多的提前了解,只想着完完全全的去到一个陌生的小镇,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自己眼中的沙溪。带着儿子去旅行之沙溪古镇    沙溪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处,因为知道的人不多,交通不便。听说沙溪最早10多年前是瑞士人到此,钟情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古镇,成立古镇保护基金,极力维持古镇的原貌。然后在Lonely planet 被多次提到才逐渐从没落的古道驿站回到人们的视线。开往剑川的大巴车将带我们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咱们的好地方为什么别人总是先到,然后才是中国的旅行者,最后便是一车车的旅行团,西藏、丽江、桂林等等无不如此。外国的旅行者喜欢完全陌生的地方与生活体验,所以他们乐于在路上发现原始的美,我们却习惯先看攻略。而那一车车的旅行团,多数只是为了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旅行中的儿子,他并不知道第二天会去哪里,要做什么,没有攻略,没有听说,有的是一股高兴劲,或许这才是旅行该有的状态。    丽江到剑川2个半小时的车程并不远,一入剑川处处可见木雕的作坊与店铺,后来才知原来剑川的木雕在茶马古道时期极富盛名,随着茶马古道的茶叶一起被外界所熟知。从剑川车站出来门口就停着去往沙溪的八座面包车,坐满就走。实际上出发的时候已经坐了九人超载,还是在我为了不挤到儿子多买了一个座位的情况下。接下来将近一小时的车程都在盘山小道上,几个大弯过去已经有人招架不住,对于重庆来的我和柱柱丝毫没有影响。儿子是车上最活跃的一个,还主动和旁边一个背包的游客聊天,后来那位阿姨还把背包上面的一个挂件送给了他。    到沙溪这天是周五,听说是赶集的日子,茶马古道时期马帮会从东寨门进入,顺着驼铃声,人们都涌到集市上,贩售各种物品,做着各种小生意,习俗一直保持至今。可惜到沙溪已过晌午,集市早已散去,只剩下街边售卖凉粉的摊子与一地的残留。下车不远处从一个吐着清泉的路口沿青石板下行几百米便可以到达沙溪的中心四方街。沙溪就这样隐在具有浓浓纳西生活气息的小村庄里。一入此处我便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就是小时候印象中的小镇模样。凹凸的红砂石铺就了两三百米宽的中心广场,旁边的民居红窗木墙青瓦,整个泛着黄的暖色调,极像一张陈年的老照片。广场北侧是一棵合人之力才能环抱的老槐树,几个人围着树下与兜售小物件的商贩在做着手工,旁边散落了一地黄白的槐花。    四方街东侧的古戏台是三层楼结构,比起在江南古镇看到的戏台更加精致。后来才知道这叫做魁星阁,前台后阁。屋檐飞角四射像在天空中勾勒出精炼的寥寥几笔。几根红柱撑起戏台的顶端,从梁柱到顶部的横梁都画着精美的图案,祥云与彩凤,仙鹤与苍松。屋顶正中用几何的方法在平面上画出了像在弧顶一样立体盘旋的龙凤图案。    古戏台对面是建于明朝的古寺,名兴教寺。兴教寺坐西向东,正对古戏台。寺前两座三米高的门神,一座赤红、一座青蓝,怒目向外威严而坐。相比之下前面的两座石狮便要温柔许多。进门需要购票,我是很抗拒的,只站在门前往里观望了一番便离去。后来听说里面有明永乐年间的壁画,而且非常罕见的把释迦牟尼画成女性,还是应该进去看看。儿子对两座门神非常好奇,观望一番后问我这是什么,我解释是守卫的神仙。以致后来儿子对去过的古镇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记不住这里叫沙溪,但是记住了这是有神仙的古镇。   四方街不大,除了古戏台和古寺庙,旁边是几家客栈与咖啡馆。我们选在兴教寺门神旁边的一家客栈住下,推开二楼房间的窗户便是那棵老槐树。有门神看着客栈,这一夜很有安全感。客栈一楼是卖甜品与简餐的地方,几张桌椅就摆在四方街边上。我跟儿子坐在这里休息,一个独自旅行的游人推着租来的自行车走过来,累了便坐着休息一下,对面一家子旅行的外国朋友坐在咖啡馆前晒着太阳。所有店铺里面都分不出哪是游客哪是主人,人人都非常悠闲的状态坐在那里,站在那里,蹲在那里,聊聊天发发呆。一群外出写生的大学生分布在四方街的各个角落,用画笔在记录四方街的古建筑与小巷。   我带着儿子从四方街旁东寨门出去寻找古桥玉津桥。出寨门不远便是黑潓河,降雨原因河水浑黄上涨,原以为可以下河玩水只能放弃。单拱跨度10多米的玉津桥一边连着沙溪古镇,一边连着开阔的农田。桥两端的石雕风雨洗礼已失了样貌,桥面石板被东来西往的足迹打磨得泛着光,每一个凹凸都透着浓浓的历史感。走过玉津桥,与儿子在稻田小径上散步,水渠引着河水灌溉向远方,黄昏对面山腰上坐落着安静的纳西小院升起缕缕炊烟。   从东寨门走到北寨门,再回到四方街时夜幕已经悄悄拉下。广场上只剩下四五个年轻人在踢毽子,里面有客栈老板,也有旁边服饰店的伙计。四方街很小,周围的人都是很好的邻居,天黑了没有闪亮的路灯,借助昏黄的天空,没有喧嚣酒吧的音乐,一帮好友此时并无太多言语,只是在毽子腾挪间数着时间的沙一点点落下。   晚上我带着儿子去旁边一家披萨店小坐。不到十平方的披萨小店,中间围着U型长脚桌,进去的时候里面满满一屋子等着用餐的外国朋友。听说这家店老板是个法国小伙,在这里落脚后有了这家小店。我们去的时候只见到那位漂亮的中国女老板和伙计,法国小伙可能出去旅行了。点了一杯云南咖啡,本想在这里好好坐坐,可儿子哪能喜欢这样的环境,几分钟新鲜感一过,这个狭小的屋子,高脚的长凳让他无所事事,回到神仙把守的客栈,我们和沙溪一起早早的睡下。太喜欢这里随意慵懒的气氛,决定继续住下。    第二日没有任何安排,只是起了一个大早,走出东寨门穿过玉津桥再次田园漫步。儿子乱入一间民居,被门前大狗撵得险些掉进了沟里。也因此结识了那家屋里和儿子一般大的小姑娘,大眼睛小姑娘热情邀请儿子在她家院子空地上一起玩玩具。对面老槐树咖啡屋早早的传出读书声,原来在咖啡屋的后面有一间比咖啡屋还大的书屋,围着中间长桌坐着一群当地的孩子,旁边一个白发的老者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在教孩子们学英语。后来才知道是深圳一对老夫妻退休后住在这里,女主人闲暇时间教教周围的孩子学英语。书屋墙壁上挂着孩子画的图画,也有很多的书法,应该是出自男主人之手。平日里打点门前的咖啡屋,养上一只窗前的小猫,种上满院四季的鲜花。    下午和儿子一起睡个太阳照着屁股的懒觉,然后就去这家老槐树咖啡屋点上一杯云南咖啡和冰激凌晒太阳。咖啡屋的男主人穿着洗旧松散的白短袖,一条宽松的休闲裤,站在屋前点上一根烟望着古戏台与世无争的抽着,花白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在这里停住了岁月。   广场中间摆放了一棵刚刚运来的松树,古戏台下堆起一堆刚刚劈好的木材。两天后将是白族的火把节,听说到时候会把这棵松树做成火把立在广场中央点燃,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由于期待我们后面骑自行车环洱海的行程,还是决定去洱海边过火把节,这次就只留下一个宁静闲适的沙溪印象。    沙溪第三日,坐在客栈门前方桌上折小船,顺着穿过小镇的溪水一艘艘放下。临近中午决定出发去大理,正要背包出门雨淅沥沥落下。客栈里面躲进一群背着画架写生的学生,向他们借来纸笔,我坐在兴教寺石狮旁的台阶上用画笔再次记录下眼中的古戏台。东寨门上刻着的对联恰恰便是我对沙溪的感受,“溪声近作马蹄少,镇史远翻故事多”。沙溪绝不仅是二十年前的丽江,沙溪就是沙溪,就像驼铃声虽消失在远方却荡漾在心头。我会再次回到沙溪,那时候再多住些时日,静静体味更多的沙溪往事。
带着儿子去旅行之大理(一)    离开沙溪,儿子在大巴车上吃上一堆零食又美美睡上一觉,四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大理。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无论是从歌曲中还是武侠小说中或者国家地理中,大理早已是云南的地标。依然记得06年那次旅行就着一尺多长的杂草露营洱海边,月光倾泻在洱海里泛着淡蓝色的光,清晨随着渔船吹着冷风在洱海里收网出一箩筐的鲫鱼,然后在路口的小店点上一份鲫鱼豆腐汤正好看到刘翔12秒88破世界纪录,夜里在洋人街与人民路上吃着烧烤。想想都是06年7月的事情,都还清晰留在记忆中。那次在大理的匆匆过境,只留下一些支离片段,八年后的七月我和儿子再次来到这里,打算骑着自行车好好看看大理这座古城。苍山雪、洱海月,上关风、下关花,这座风花雪月的城市,期待给我和儿子的旅行添上浓墨的一笔。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走大丽线过来,停在古城东门。七月的大理,高原季风带来丰富的雨水,下车后天空还残留着刚刚一场大雨留下的雨丝,东边洱海方向已经放晴,西边季风卷着云海还翻涌在苍山顶上。坐上敞篷的电瓶车,我和柱柱自东门入,沿玉洱路往西,过玉洱公园,在博爱路口下车,拐入银苍路,再转过几个90度角一米多宽的小巷,找寻到了这个隐在市井中的白族小院,大理慢吧青年旅舍。旅舍有一个很宽敞的大堂,堆垒砌出一面原生态的石墙上挂着经典的密宗唐卡,书架下一只花猫躺在沙发上做着美梦。小院四周是宽敞的走廊,坐在走廊椅子上正好可以看到天井上方雨滴顺着屋檐落下,院子中间石缝里长出油绿的杂草与花盆四周厚重的青苔再次告诉我们现在正处大理的雨季。我跟儿子住在一楼100块一晚的房间,房间弥漫着雨季特有的味道,配着绿色的床单,像睡在疯狂生长的杂草丛中。庆幸床铺用砖砌得较高,躺在上面倒没有太潮湿的感觉。打开窗门通风,儿子在院子里面逗着池子里面的鲤鱼,而我研究下地图看看怎么才能走到步行街上去,准备休息片刻便先出去寻觅自行车行租车。    其实住的旅舍隔步行街只有两个路口,我跟儿子东南西北不分的随意逛着,竟然无意中撞见一家美利达专卖店,老板一见我是准备带着孩子租自行车环洱海,从楼上库房拿出一辆自己骑的美利达旅行车租给我,而且她自己也常常带着孩子骑车出游,连儿童座椅都齐全,早知道我就不用大老远背着儿童座椅过来。从老板那里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环洱海信息,哪里的鱼好吃,哪里的风景好,哪里住宿便宜,以及沿途的路况。看着无意中觅得的好车,更加期待和儿子第二日要开始的骑车洱海环游。沿着洱海公路绕行一圈120公里,如果平日我一个人骑大半天就够了,带着儿子在2000多米的海拔,想着看到过的那些环洱海的诱人图片,我们计划用三天的时间边玩边骑,正如旅舍的名字“慢吧”,慢慢的骑行在洱海边上。    一直担心的自行车问题顺利解决后,和儿子打算沿着博爱路走到洋人街。走着几步又下起雨来,在路边要上一份乳扇坐在屋檐下等雨停。旅游车一车车的拉着游客在我们面前嗖嗖而过,我跟儿子就这样坐着享用路边的美食,不知道现在几点,也不知道下面要去哪里。雨停后穿过拥挤的洋人街,从复兴路往南,在古城中央登上近代复建的五华楼,一览青瓦覆盖的古城全貌,依稀可见当年南诏时期商贾云集的繁盛,脚下也踩着五华楼几经战火几次重建的千年沧桑。历史上,就在路过的剑川,很多技艺精湛的木雕工匠曾经在这里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遗憾的是清朝最后一次重建的五华楼也已经毁灭在文革那场不知道为什么的历史中。如今的五华楼,水泥灌注的楼梯与栏杆早已失去当年荣华。    从五华楼继续往南,路过清朝时期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府,绛红色的大门配上蓝底金字的牌匾足以显露这里的与众不同,四周高墙立于石阶之上,墙内布局讲究,前庭后院错落有致,院子正中的两门铁炮诉说着滇西民族的一段不屈往事。如今的大元帅府已是大理博物馆,儿子对这个暂时不敢兴趣,我们只简单游览了二楼的陶器,惟妙惟肖的人物陶器生动的展现曾经在大理不同时期的民族风貌,院落的碑林未能停留片刻留有些许遗憾,等儿子长大学古文时候再来细细品味。出元帅府继续往南数百米便来到大理古城南门,这里是如今大理保持最完善最气派的城门,自然城门上下游人川流不息。前前后后走了几公里路,也到了晚饭时间,我跟儿子直接从南门原路返回,在复兴路与玉洱路口的餐饮一条街填饱肚子。看到餐馆墙角挂着的电视,好像就是多年前看刘翔破世界纪录的那家。简单点上一盘油炸螃蟹和鲫鱼豆腐汤,就着风花雪月啤酒直到夜幕落下。    在自行车行关门之前我们去取了预定好的单车,老板细心的给我们装上儿童座椅,外面开始下着小雨。儿子对乘坐自行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冒着细雨,骑车带着儿子再次在复兴路上溜达,悠闲骑行在游人之中,从热闹的南门一直骑到游人稀少的北门。回到旅舍,我与儿子早早睡下,储备好充足的精力期待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环游洱海。夜里窗外雨声渐作,淅沥沥一直没有停下,预示了我和儿子这次骑车环洱海注定风雨兼程。    雨从夜里一直下到第二天早晨,没有停的迹象。原计划吃过早饭就直奔洱海,结果跟儿子从楼下大堂到天台转上好几圈,大厅里小猫睡上好几觉,直到11点多吃过午饭雨才停歇。迅速寄存好多余的登山包和行李,只带上换洗衣物,轻装奔向洱海。    去洱海的路昨夜已熟记于心,出青旅往东下坡穿过一条小巷,左拐从北门出过大丽线,便骑上一条笔直通往洱海的道路。出发不到3公里,还没见到洱海的影子,雨又滴答下起来。顾不上那么多,既然已经出发,那就无论风雨向前吧。儿子在青旅憋了一上午,这一走出来兴奋度提高一倍。这场雨并不突然,出门前虽然雨停,但见东边挂着厚重的黑云,我们都穿着冲锋衣出发,驮包也裹上防雨罩,毫无顾虑的奔向洱海。    洱海离古城并不远,只用半小时我和儿子骑上环海路。画面一下从古城小巷切换到一片开阔的湖面,几棵柳树绘在湖水之间,依然浓云密布下的洱海中涤荡着云缝中投射下来的光,岸边各具特色的客栈点缀在环海路上。路过游人集中的客栈区域继续前行一会,我们的左手边是苍山下的田园诗歌,稻香麦浪一直弥漫至远处的崇圣三塔,右手边是泛着清凉的湖水,不时几只白鹭从水草中飞起。身处这样的画面,虽然前行的天空暗示着随时大雨将至,我们也要停下来。儿子早已等不及和洱海来个更亲密接触了,等寻到一片比较浅的湖滩,脱下裤子穿着内裤就直接下水撒欢。踢起冰凉的湖水,也甩出了大把的鼻涕,果断拒绝了他要游泳的请求。玩耍片刻还是穿上了长裤袜子在岸边玩耍,毕竟这里还是儿子到过的最高海拔2000多米,后面还有更远的旅程。    我们从古城出发是沿着环海路往北行,以顺时针的方向环洱海。现在所处的洱海西面有较多的白族村落。民居自然是洱海边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这些青瓦白墙的民居,从沙溪开始便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飞檐出廊处木雕的精美与白墙照壁水墨的厚重,搭配着门前院落中青砖铺成的台阶与花坛,构筑了一幅立体的画面。而每一处民居又各具特色,从整体布局到照壁上的字画都能呈现出房屋主人独具一格的品味。照壁正中的浓墨大字或祈福安康、或赞美风光、或传世佳句。一句“清白传家”“琴鹤家声”表露出白族人做事刚正不阿,生活却如行云野鹤般潇洒,而且不同的照壁文字还能代表不同的姓氏家族,每四个字都代表家族的一个故事。每个叫不出名字的村庄,每块照壁无不映射着灿烂白族文化。从这里面我看到了自然,看到了艺术,看到了教育,看到了道德操守,更看到了生活。    路过的每个村子,老老少少都在做着一件事情,扎火把。今天是白族的火把节,每个村子中心的坝子上都要竖起一根高高的火把。这根火把通常是由当年家里生孩子的家庭出资购买一棵完整的松树,用松树做杆,全村的人都来在树干上捆上麦秆和松枝,大人们围着这棵松树齐心协力,小孩子们围着这棵松树手里举着麦秆欢快的跑着,一旁点上高香祈福,处处都透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这天在大理的背包客大多坐着车去楚雄看彝族的火把节,那里早已客栈难求。我和儿子打算随遇而安,在环洱海的这天住进一个小村子过火把节。听说前面的周城也很热闹,于是暂定这天我们去周城过火把节。   路上偶遇一位也是租车骑游的大哥,原本他打算就在洱海边休闲骑。听我说到喜洲周城那边火把节更热闹些,临时决定也去那边住一晚再回。除了我们,还有不少人骑车环洱海,一路上我们就这样前前后后的打招呼,一起在屋檐下躲避几场突然的大雨。儿子坐在自行车上学会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句诗,然后还是心心念的盼着路过小村庄时候买上一根冰棍。我们就这样骑一会,淋一会,再晒一会,再淋一会的在洱海边慢慢前行。一直到喜洲古镇,雨才歇了比较长的时间。   喜洲古镇是这次旅行中又一处本未计划却给我惊喜的地方。这里距离大理30多公里,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这里是一路上所见白族民居的典范,四方街上翰林的牌坊,以及题名坊上取得功名的历史名人,足以说明此处的与众不同。照壁上所见的“书香世美”“理学传家”“科甲联芳”这些题字,证明了历史上的喜洲重教育,兴商业。爱上喜洲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朋友在转角一面墙上发现了老舍写的“滇行短记”,引用如下“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街上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象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如今四方街上的古宅挂满了电线,斑驳的墙角长满杂草,贴金大字与雕梁画柱都随着岁月抹去荣华,然而喜洲和沙溪一样,依然无意中成为了我最喜爱的古镇之一。正如四方街严家大院门上提的那首诗“梅花带雪飞琴上,柳色和烟入酒中”,我爱上的是洱海边喜洲古镇中这股透着淡淡书香的味道。   喜洲除了书香,还有美味。喜洲破酥粑粑在来之前就听说,对于美景和美食我都没什么抵抗力。破酥粑粑样子看上去像烙饼,做法比较特殊。足足两尺宽平底厚饼铛,饼铛上下两层火,下层炭火较小,保证热力均匀的沁入面胚之中,然后烧得透热的饼铛盖上再覆以木炭,由一旁硕大的风扇吹出猛火保证粑粑表皮酥脆焦香。烤制过程中再要反复给面胚刷上猪油,直到烤出的粑粑透着金黄,层次分明,外脆内酥即可出锅。在四方街题名坊前挨着两家破书粑粑店,一家门前趋之若鹜,一家门前鲜有问津。按照习惯思维,我凑向人多的一家,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排队,转回到旁边一家。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原来这家店叫复兴喜洲破酥粑粑,在清朝由祖上杨氏名复兴的前辈首创了这种用炉底炉盖同烤制的做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牛舌状的破酥粑粑被称作“大苟牛舌破酥”,被记载到喜洲志上。男老板见我从隔壁家过来,还比较生气,觉得我不识货。为了证明他的老字号,我原本是买5块钱的普通破酥,老板说要给我做个最地道的,于是吃到了精心制作的正宗”大苟牛舌破酥“。这个可爱的老板,虽然脾气大了一点,但是几句交谈,再经过我咬上一口破酥的赞美,又高兴的给我做上一个混糖味的破酥粑粑。女老板据说是正宗杨氏继承人,一直都默默的坐在面桌前忙碌着,突然有些羡慕这两口子,守着祖上的手艺在这样的小镇打理一家小店。葱花肉末的适合热着吃,混糖味的适合凉着吃,于是我把车头挂上一包准备当做晚饭的点心。儿子对这个美味不感兴趣,拿上钱自己跑旁边去买冰棍,然后我们坐在四方街上晒着短暂的太阳吃着各自的美味。这一会来了一个老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跟四方街每个店铺老板都很熟,热情的打着招呼,应该住了不少时日。对面新开了一家青年旅舍,看样子喜洲会越来越热闹起来。        从喜洲出来已经是下午5点,骑车回到环海路上继续北行。从地图上看前面靠近周城的洱海边有个叫桃源村的地方,听名字不错,打算去那里住宿。不到一小时功夫便骑到桃源村的洱海边,一看情况不妙,此处是个游船码头,游客多了起来,连续问了几家都客满。洱海东面开始放晴,经过一下午阵雨的冲刷,此刻的天空干净通透,暂时先不去想住哪的问题,我和儿子在洱海边休息片刻,一起看看这一天难得的光景。接下来用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与路上结识的大哥在桃源村中寻觅住所。这个季节是洱海的旺季,桃源村中靠近洱海边的客栈都比较豪华,起初想着住在海边,200多一晚应该差不多了,哪知一打听房价基本都在400左右,而且连问几家都没有空房间。从桃源村头一直快走到桃源村尾,才找到一家客栈住下。看我带着儿子骑车环洱海,而且淋了一天雨比较狼狈,老板从400给我打折到300一晚。结识的大哥在房间加床拼旁,加收了100,结果还是400一晚住下。豪爽的大哥睡着地铺还分担了我一半的房费,挺过意不去的。       入住后发现倒也值这个价,全木结构的白族小院,虽是私人客栈,从装修到房间设施都不比星级差。更喜欢的是一楼大厅就建在洱海边上,出门有个木廊直接延伸在湖面上。大厅的沙发正看洱海,是绝佳的发呆处。我们来不及发呆,在屋里放好行李便准备出门去参加这一场偶遇的火把节,听说不远处桃源村的广场上火把已经要点燃了。       老板家的儿子见我家的柱柱,从院子里拿了一根一米多长的火把给儿子,让我们带着去点。原本还在遗憾市场收摊买不到火把,结果一切都自有安排。一出客栈门,村巷中已经比起入住前多了很多人,大家从各条小巷出来,一起汇聚到主巷中,又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人人手中都拿着未点燃的火把,女人们穿着民族服装打扮艳丽,孩子们给火把挂上水果饰物,连襁褓中的孩子也抱在怀里出了门。还未走到广场,已经听到前面熟悉的白族民歌响起,加快几步还是没能赶上点燃主火把的那一刻。主火把已经在洱海边熊熊燃烧,火把下人们牵手唱着跳着,四周人群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从已经点燃的火把那里引火。看着这四处挥舞的火苗,赶紧先脱下冲锋衣装包里,防止被火烧到。这时候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用手中的火把在传递着浓浓的欢快喜悦。活泼的少年手拿松香粉相互之间对着火把泼洒,每洒一把都发出轰的一声,串出高高的火苗。儿子的乐趣集中在去帮别人点火把,广场上四处奔走,每帮人点燃火把就非常的兴奋。平日里他哪有机会玩火,到了这里可以名正言顺的玩,一直到把这一米多长的火把烧得很短了才放下。      天色已经暗下去,一阵雨点落下,人群的欢乐也随着开始散去。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顷刻间来到,还未等我们找好躲雨的地方已经全身湿透。索性就不避了,背着儿子在滂沱大雨中狂奔回客栈。刚刚儿子玩火嗨了,现在已经彻底淋嗨了。回到客栈把湿衣服摆满了房间,吃上一碗杂酱面,然后坐在一楼大厅靠窗的沙发上喝上一杯主人送上的普洱茶,儿子玩着心爱的ipad,我看着洱海上依然下着的倾盆大雨直到眼前落入黑幕之中。这一天一共只骑了40多公里路,走走停停我们用了5个小时,比平日跑步还慢,虽然没能按计划去到周城看火把节,仍然体会到了人文与美景并茂的大理风情。虽然收获满满,我的损失也惨重,陪伴9年的单反相机进水坏掉了,更郁闷的是不是因为淋雨,是放在包里被没有盖紧的水杯导致。环海第二日,我们将骑向洱海东线,期待收获更多的美丽回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带着儿子去旅行之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