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们去听了故事,走了古道,还淘了宝(图文报道)
冬天了,周末去哪儿玩?这个周末,
野孩子亲子俱乐部的文化公益活动又开始了
我们去的是走马古镇,
逛古镇呀,
原来我们今天首先要听故事呀。
座位已经安排好了,
很多小朋友还是第一次坐茶馆呢
走马镇在明代中叶就形成集市,在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这里是重庆到成都的大道上的一个驿站,又因西临壁山,南接江津,号称"一脚踏三县"。
旧时,从重庆出发到走马已是人马困乏,于是,人民都选择在走马住宿,各路客人便交流着旅途的见闻和故事,久而久之,就融进了当地的记忆中。
山歌故事、野史趣闻代代口耳相传,造就了今日的"民间故事之乡",在这里,还举行一年一度的露天故事会。
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讲述者众。主要包括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生活故事等。这些类型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蕴藏的文化信息厚重,诸如对巴人图腾龙蛇的传说,乃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遗存。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已采录到民间故事目录达10,915个,记录完成数达9,714则,记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000余条,歇后语、俗语等4,000余条。全镇民间故事家共316人,其中能讲1000则故事的有2人,能讲500至1000则的有3人,能讲200至500则的有10人。
走马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因其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如今,走马古镇尚存的古街区、铁匠铺、老茶馆、明清建筑古戏楼和孙家大院,慈云寺遗址等。2008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这是什么?
这是街心石,
据说当年到了这里必须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为什么呢?
到了古镇,找当地人来告诉你吧
古镇能逛的地方还多呢
古镇上还有好多小朋友喜欢的耍事和好吃的,特别是有一种耍事叫甩炮,
男孩子些欢喜惨了,没有想到小女孩也喜欢!
古镇还是有好吃的
《山野淘宝记》
在前往成渝古道的途中,
当地给我们来带路的文化工作者说当地几年前考古发现的一个宋代古窑的遗址,
问大家有没有兴趣去看看找找,
大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就来了,
结果还非常好,
大家都找到了不少自己相中的瓷片,
有几个小朋友和家长还找到了品相比较好的残片。
虽然,经济价值不高,
不过,毕竟是800多年前的东西了,
还是有价值。
这个是的官方称呼是什么?有人知道么?
就是制作瓷碗的时候,下面的底座。
经了解:在宋代,这里是交通要道,又产煤,土地林木茂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制做窑瓷的元素,就建起了瓷窑,附近还有石灰窑和冶铁的。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对地层、窑炉和器物特征的分析,发现窑产品种类丰富,有碗、盘、盏、壶、罐、瓶、钵、杯、托盏、洗、盒、灯、香炉、水盂、瓷塑动物等,以民间日用器物为主。产品有粗细之别,粗器以碗、钵、罐为主,细器以盏、盘、壶、瓶为多。
宋代瓷窑烧制的黑釉瓷独具特色,比一般黑釉瓷纯净,色泽光润,而且绚丽多姿。最值得一提的是瓷窑中发现了曜变纹黑釉瓷,这种黑褐色的釉面上,浮现出大大小小的斑块结晶,纹饰无定,斑块周围闪耀着蓝色的晕辉。随着观赏角度的不同,光线透过釉面发生波动,呈现出红、蓝、绿、紫的艳丽色彩。
宋人对饮茶的喜好,远远超过了今天的人们。宋王朝获得了统治权以后,实行了一条安邦、兴农,鼓励民间发展商业、手工业的政策,一时社会安定,经济复苏,中原和江南地区快步领先,蒸蒸日上,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因宋代官宦富绅、文人墨客,喜爱品茗,饮茶风气又有改变,崇尚使用黑釉瓷盏茶具,波及其他瓷制器物,使黑釉瓷生产在宋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车,走过了几个山梁,
人,走过了几个山坡,
我们就快到了成渝古道了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迅速,成渝两地之间形成了稳固的陆路交通。四川盆地内官道私路复杂纵横,水陆两路交错,巴渝地区发达繁盛。成语古道是最重要的陆路干道,包括成渝北道和成渝南道。
成渝北道途径地区巴蜀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在唐宋时期是成渝两地最主要的官道。
明朝时期,官府极力发展官道。巴蜀驿站增多,交通发展十分迅速,管道南移,成渝南道成为官方驿路。
清代时期,南道任为官道,北道为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初时,全四川有驿站200余处,大者为“驿”,小者称“铺”。是从重庆到成都的必由之路。
南北两条成渝古道,统称为“成渝古道”,南道为“东大路”,人尽皆知。
东大路
重庆通远门—佛图关—大坪七牌坊—石桥铺—二郎关—白市驿—走马铺—来凤驿—永川—邮亭铺—荣昌—隆昌(隆桥驿)—安仁驿—内江—珠江驿—资中—简阳—龙泉驿—成都迎晖门
世代居住在此的82岁的况老先生在给我们介绍情况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古道除了被作为交通动脉以外,还肩负着重要的宣传教化功能。古道上的重要隘口,两侧崖壁上往往会雕刻大量石刻题记,其中有文人雅士触景伤怀的吟唱,有官吏仕绅教人从善的劝诫,还有地方百姓对官吏德政的褒奖肯定。
这有点像当下高速公路沿线的广告,只是当年的“广告”被凿刻后便不会更换。
至今还留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德政碑、贞节碑、功德碑和宣统元年的护林防火碑。
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
西行的客商一路西行,经过石桥铺、二郎关、白市驿,行进80里后,在黄昏时便会到达一处著名的塘铺——走马。再往前走便是高大的缙云山脉,行进一天的客商们通常会选择在走马铺住上一晚,次日启程去往山对面的来凤驿。于是,小小的走马铺逐渐发展成为由重庆去往成都方向的官差和客商翻越缙云山的重要补给站。
驿道崖壁上刻有斗大的“巴县西界”和“险设天成”题刻,骡马踩踏的深凹印记至今随处可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