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6|回复: 3

《芒果街上的小屋》双语插图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2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br>
<p align=CENTER><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rc="../oldbbs/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oldbbs/upload/2006/08/11/160816.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20)this.width=5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p><br>
<br>
<br>
<p align=CENTER>作者:[美]罗桑德拉·希斯内罗丝</p>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关于本书</b></font></p><br>
<font color="blue">内容简介</font> <br>
<br>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在写作中追求现实和精神家园的故事。 <br>
<br>
它由44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 <br>
<br>
拉丁裔贫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esperanza。生就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br>
<br>
在很多方面,《芒果》都给人一种看似简单却不可貌相的感觉。它用简单日常的儿童语言,写出了诗情,写出了人生的沉抑悲辛,同时却又给人向上和充满希望的感觉。从体裁上说,它那些短短的篇目,因其灵动气质而难以被归类,它们是惜字如金的小说,也是隽永的诗篇。对此人们只有用一些新鲜的格式来定义之,比如 “诗小说”加成长小说。从作品本身对文学传统的衔接和对文化背景的反映上来说,这本薄薄的小书也不可小觑。从大处的主题和风格,所咏之物,所述情怀,到小处的人物取名和细节暗合,作者都十分用心。“云”、“树”等篇目里对自然之灵性予人的抚慰和净化力量的赞美,不免让人想起wordsworth,而esperanza(希望)、guadalupe(受难为世人赎罪的墨西哥圣母)、darius(自命不凡的波斯大帝)、minerva(智慧神)、three sisters(月神)等人物的命名,或取抽象概念,或从神话或历史人物,既点明了背景,也烘托了主题。“猫皇后凯茜”、“一所自己的房子”等篇则通过题名和细节暗合表达了对前辈大师的致礼,同时延伸了作品的内涵。 <br>
<br>
此书曾获198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1989年被收入权威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2004年,西方最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为其编撰导读书,与《哈姆雷特》、《红字》等十余部传世经典同在一个系列中。 <br>
<br>
  <br>
<font color="blue">名家推荐语</font> <br>
<br>
  译文文字清通,读来亲切。 <br>
  读完原文,很受感染。是诗化的“成长的烦恼”? 是“户外”的“喜福会”?是在怀旧中“等待戈多”?是不露声色的寓言化的女权宣言?...... 好像是something of everything。 <br>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主编 <br>
<br>
<br>
  “不管喜欢与否,你都是芒果街的”,你迟早要打开这本书。 <br>
  ——毛尖,作家 <br>
<br>
<br>
  这本书所记录的,是从女孩蜕变为女人的过程,是少女时代的最后的一段光阴。它像熟透的芒果一般,饱满多汁,任何轻微的碰撞都会留下印迹。据说译者是个隐世的才子,偶有兴致,翻些自己喜爱的文字,谢谢他。 <br>
  ——张悦然,作家 <br>
<br>
<br>
  对众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再年轻的初读者和再读者,这都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既可以成为一种文学体验,也可以唤起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既可以当作自己试笔写作的参照,也可以触发对人生和社会的体察与深思。 <br>
  ——黄梅,学者 <br>
<br>
<br>
  汪曾祺、南星对阿索林的两句评语,对希斯内罗丝也是适用的:作品,“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其人,有“正视着不可挽救的悲哀的人世间而充满了爱心的目光”。 <br>
  ——沈胜衣,作家 <br>
<br>
<br>
  一部令人深深感动的小说……轻灵却深刻……像最美的诗,没有一个赘词,开启了一扇心窗。 <br>
  ——《迈阿密先驱报》 <br>
<br>
<br>
  希斯内罗丝的文体的简单纯净之美构成对每个人的诱惑。她不仅是作家群中的天才,而且是绝对重要的一个。 <br>
  ——《纽约时报书评》 <br>
<br>
<br>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是当今最杰出的年轻作家。她的作品敏感、灵动、细腻……富于乐感和图画之美。 <br>
  ——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当代著名女作家,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br>
<br>
<br>
  绝妙……简单,然而剔透。希斯内罗丝的叙事技巧之精妙无庸置疑。在现代世界中,一个人的成长可能遇到的所有痴迷与怨怒,都汇融在她的笔端。 <br>
  ——《旧金山年鉴》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b><p align=CENTER><font size=3>序言: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font></p></b><br>
起先看到译文,文字清通,读来亲切。我又架不住此书责编的穷追猛打,只好请她把原文寄来看看。越一日,果有快递上门,把Sandra Cisneros的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寄达,薄薄的40页文字,附前后两幅插图,第一幅以黑白色调为主,上有尖顶旧屋,有东倒西歪的庭院护栅,有矮树,有月亮,有黑猫,有奔逃中回头的女孩,清澈的大眼睛,表情羞涩中略带惶惑;后一幅跃出大片亮黄,俯角下的女孩身影不成比例地拖长到画面之外,画的底部是小朵孤芳,一样拖着阴影。被插图所吸引,我开卷读文字,那原是个“愁多知夜长”的日子,本不想读书写字,可一口气读完这位美墨女作家的中篇,如一川烟草激起满城风絮,竟不由自主地跳出肉身的自我,任由元神跃到半空中去俯察生活:童年、老屋、玩伴、亲人、“成长的烦恼”、浮云、瘦树、弃猫、神话…… <br>
<br>
我喜欢这部作品,首先是因为Cisneros女士以日记式的断想形诸真实的稚嫩少女文字,诗化了回忆。就像黑格尔所言,回忆能保存经验, 回忆是内在本质,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当我读着作品,感到元神跃出肉身时,应验的正是黑格尔的这些话。近年来,随着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的蔓延,美国文坛另类少数族裔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的话语空间已远非昔日可比,重要性日渐凸现。开始时,他/她们的回忆或多或少无不带有一种蓄积已久的愤懑;渐渐地,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在夕阳的余晖下,所有的一切,包括绞刑架,都被怀旧的淡香所照亮”,多元文化业已是一个文化既成事实,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里也开始渗入丝丝的温馨暖意,可以说是以一种mellowness在化解最初的bitterness。我读过也教过美籍华裔的《女武士》、《唐人》、《喜福会》等作品,拿这些作品与Cisneros的《芒果街小屋》作一个比较,上述趋势可以看得比较明白——当然在美华人与墨人的移入方式、人数、作为、地位、对母国文化的认同感等等不尽相同。但回忆成为悲怆中掺加了醇美,从审美的角度看,似更接近“实体的更高形式”,把场景从麻将桌移到户外,视界也扩展了。 <br>
<br>
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正像插图中女孩的眼神,始而回眸,最后怯生生地仰望,作品糅合了回忆和等待。美墨聚居区的少女带上她的书远行了,据她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撇下的人。为了那些不能出去的人。”(见小说最后三短句)我说“等待”,不说“展望”,是因为像《等待戈多》一样,前一用词拓启了一个开放性的不定阈:忧乐未知,陌阡不识,死生无常,人生如寄;不像“展望”那样给人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非此,经验性的回忆无由升华到形而上的哲理高度。笔者渐入老境,虽说一生平淡,也渐悟出“我忆,故我在”和“我等,故我在”的道理。当然,等待什么,那是不可知的。 <br>
<br>
作品中少数族裔青少年的英语让人耳目一新,本身就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反叛。但是,“超短式”的句法(如以“Me”代“As for me”)、不合语法的用语、屡屡插入的西班牙语专名和语词,可以说是族裔的专用符号。除此外,书中英文由音部抑扬和偶押的散韵而产生的韵律之美,简短上口的句子而带来的记诵之便,却使得阅读的过程,同时也可是培养英语语感的一次轻松训练。无怪乎作品会被选作教材,而且受到传统主义文评家的褒评。<br>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0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推荐阅读年龄:9~99岁<img src="../oldbbs/UBBicon/em01.GIF" width=20 height=20 align=absmiddle border=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11 05:51 , Processed in 0.08884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