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617|回复: 10

青春 爱情 性 电影 郝蕾 《颐和园》(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4 00: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卡莱西 于 2011-4-14 00:37 编辑

电影 郝蕾 颐和园

昨晚看了 颐和园
近来很怕看这种电影   
怕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这种颓废伤感的调调影响
难得有部电影让我看得这么焦虑心急
呵呵 就像我们无可奈何的青春一样
书写着一首关于青春流逝的绝望的絮语
之前只听过郝蕾大名但一直不知其人如何
呵呵 过目难忘啊  
内地明星也就徐静蕾江一燕余男四人相比美啊!
娄烨之前不大关注 好像以前买过一张合集dvd碟里有一部章子怡演的紫蝴蝶吧 硬是没看下去 不过很大原因是章子怡的关系
不错的导演 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喜欢这部片子 哪怕是它让我看得很痛苦!
贴子相关图片:
摘一些电影资料和评论
片中郝蕾演唱的《做ai》真好听,真是高潮之歌。
虽然已经是改编版。原版的歌词,真是神来之笔。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  
  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我已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人生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最好的办法就是叹息,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最好的办法就是喊叫,  
  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最好的办法就是飞翔。  
    
  所有的风景都变得模糊,  
  所有的手臂都变成翅膀,  
  所有的记忆都重新更换,  
  我已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我的影子在奔跑,我却无法移动,  
  你在一切的尽头向我微笑。
影片由青年演员郭小冬和郝蕾主演,讲述了这两个文艺青年历时十几年的爱情故事。据一位看过影片的业内人士透露,“郭小冬饰演的周伟有时犹豫不决,有时又很果断,他性格很矛盾又很冲突。郝蕾扮演的余虹既性 感又感 性,认为爱情来得快走得也快。”导演娄烨的产量不多,但是却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十分有缘。由周迅主演的《苏州河》最早被戛纳选中进行展映;2003年,由章子怡、刘烨主演的影片《紫蝴蝶》首次入围主竞赛单元,虽然最终没有获奖,却为这位中国第六代导演在戛纳建立了更为深厚的人脉。《颐和园》则成为娄烨与戛纳的第三次亲密接触。
娄烨将《颐和园》定性为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在戛纳放映的版本全长两小时20分钟。影片年代从1987年一直到2003年。不过从影片放映后的反响来看,大多数记者都对片中直白裸露的**描写印象深刻。影片中由郝蕾出演的女主人公于红离开自己的家乡和初恋情人来到北京求学,并很快与郭晓冬饰演的周伟陷入热恋。然而两人的感情远非期望的那般甜蜜。混沌、背叛和疯狂的**谱写就一段爱恨纠葛的情感之路。
  而之所以以《颐和园》命名,娄烨称自己最喜欢于红和周伟热恋时在颐和园划船的那幕,因为那个时候两个人的状态都非常好,情感、肉体和灵魂高度融洽。而尺度大胆的**描写,也让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远非颐和园三个字的那般恬静。而之所以选择郝蕾和郭晓冬出演,娄烨称是看重了两人复杂的特质能够很好的表现片中人物。从放映后各路记者的反映来看,大都对演员的表现予以肯定,尤其是郝蕾,将女主角的迷离和彷徨刻划的相当到位。
在国内,为解决一审时电影局提出的声画不清晰问题,《颐和园》工作人员前晚通宵工作,最后换了个载体再度送审,得到的答复却是拒绝接收。原来原先电影局提出的建议是希望《颐和园》片方送交胶片版本进行审查,而之前电影《颐和园》没做胶片,而是采用了转磁版本。制片人耐安告诉记者:“这个方式现在不可能实现,因为我们现在没钱也没时间去制作胶片版本。而且胶片剪辑是很多年以前的方式了,现在电影都是在电脑上制作,直接存在硬盘上就可以,胶片剪辑早就被淘汰了。这次他们连看都没看,便拒绝接收。”  
  当记者询问《颐和园》是否还会送审时,耐安无奈表示:“我们不想放弃,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不让影片沦为‘地下电影’,但是就今天送审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将影片送审了,短期内我们筹备不了那么多钱。我们也希望电影局能出台更科学合理的电影审查制度。”
娄烨说这么多年来,自己都是很投入的去拍一部电影,这种投入让他在每次拍摄时几乎都忘掉影检,直到影片完成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影检一关横在面前。但是娄烨承认,对于中国导演和中国电影来说,能在内地上映自己的影片,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需要去协调、去努力。“我的第一部影片《周末情人》花了两年的时间成功在中国上映,《苏州河》没有成功,《紫蝴蝶》成功了,今天我不知道。”对于《颐和园》的前景,娄烨有些茫然。
有记者提出,此次前来戛纳的中国记者可能是第一批,同时也是最后一批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此片的中国观众,娄烨表示无法赞同。“我个人不接受这种说法,我相信不会这样。我可以删掉他们让我删的任何部分。”
[tr][td]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可能都忘了曾经还有过##这回事,事实上我对于那一年发生的事本来也知之甚少,但是许多事忘记了并不等于没有发生过,或者不存在,它就象你身上某一处陈旧的疤痕,时间久了,可能你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疼痛感,甚至都记不起它是怎么来的,或者有没有这回事,但它总是在那里,不可能完好如初。

青春与爱情的伤痕不外乎如此。

关于《颐和园》,娄烨说过:“这不是一部zz影片,我只是认为当时的混乱状态很像爱情会遇到的混乱。我属于那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渴望民主和性解放,我们以为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然而现在我们知道,那只是幻觉。”因此一然同学断言,娄烨肯定是磕过药以后导演了这部电影。我大体上能明白一然的意思,娄烨在因《苏州河》被禁拍5年之后再拍《颐和园》,很难不让人想起以上那段话。忘了是谁说过,zz和性是最上不得台面的东西,而娄烨却试图将这两样搬进电影里。也许是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依然抱着这样的幻觉,以为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但结果却只有一个,再次被禁。有时候我也想,如果没有那个时代做为背景,也许《颐和园》就不会落得如今这样的命运,也许会很叫座,  但也许会很失败。所以,话说回来,也许被禁是它最好的结局。

我们时刻处于幻觉之中。这是不幸的,但我们无力摆脱。

我没能一口气看完这部电影,而是分了几次看了几遍。这起码说明它不是我特别喜欢看的类型。但奇怪的是,我也并没有如以往一样看过就忘,而是不停地跟别人说起它,或者在网上搜索一切与此相关的资料和评论。我想我其实也只是试图去体会和理解娄烨,包括余虹、周伟、若古和李缇,还有那个时代的国家、青春、爱情之间的种种关联。

余虹是电影的主人公,整个剧情似乎也是围绕她的爱情一一展开。《颐和园》在法国公映时用了《Une jeunesse Chinoise》这个名字,不知道在这里该把Une jeunesse译作青春?青年?或者一个女孩?也许都合适。从图们到北京,从图们到武汉和重庆。余虹给我的感觉始终是那么地阴郁、倔强和桀骜。她在离开图们时匆匆将自己的身体交给晓军的时候连同后来和周伟及其他男人在床上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冷漠而茫然的表情。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只想活得更强烈一些。欲望受到侵蚀,行动定要受阻。就是在爱情里,我也体会到这一点,根本不存在出路,只存在幻想。幻想,这致命的东西。”所以,尽管她爱周伟,却因为意识到自己离不开对方而提出分手。

和周伟的爱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纠缠,让余虹迷惘和不安。“最不幸的是我知道这样的事以后还会在我身上发生。我诅咒我自己,愚蠢,茫然,心里总是出现这样的幻觉,在我这样如饥似渴急不可待的想见到他的时候,其实我已经跑过了头,我以为你在远处,而你静静地从旁边抓住了我的手。”

余虹在游泳池的地上蜷缩着,想借此摆脱又一次袭来的幻觉。而周伟和李缇却在这个时候好了。许多年后,余虹在武汉与酒吧里认识的一个已婚男人****,之后写道:“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道德。我和他彼此熟悉,我和他彼此身体熟悉的时候,我觉得放心,从而对成功怀有勇气。”

在“一无所有”的歌声中……我一直觉得这些片断才是使《颐和园》真正遭禁的原因,而所谓床戏,按国内电影的标准来衡量的确是多了些,但也不至于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就像有人说,《颐和园》就算删了80%都不会被赦。许多人对紧跟其后的比如“1989.柏林墙倒下”、“1991.苏联解体”“1997.香港回归”等镜头理解不了,起初我也是一样,但后来小勺子在MSN上敲过来一句话:“性都可以解放了,人却解放不了。”我似乎突然理解了。这是句一语双关的话,不能说得太明白。

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青年学生如今也已步入中年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明白了当时那种盲目的激情究竟来自于哪里?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会不会也只是一种青春期的盲从与幻觉?也许有更多的参与者到现在都不明白那次事件的真正起因。许知远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爱国无罪》,只可惜写得太晚了。人人都说爱国无罪,可当这句话成为一个口号或者成为一个借口的时候只能令人感到悲哀。就比如现在的青年学生,似乎都陷入了欲望的深渊,人人都在谈论着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赚钱。

余虹在遇到吴刚后写道:“周伟,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呢?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但是分别十二年后与周伟在北戴河重逢,余虹却选择了离开。尽管青春已不再,余虹的脸上却依然带着难掩的孤傲。

周伟在决定回国前的前一天,一直与他保持着暗昧关系的李缇帮他剪了发,而正在此时,于虹也打算离开武汉去重庆。在与陪伴她一起从深圳来武汉的女友王波告别的时候,于虹将当年李缇送给自己的衣服披在了王波肩上。十年前,余虹在楼上的姿态吓坏了李缇。余虹说,跳下去很容易,但我不会那么做。而十年后,远在德国的李缇微笑着从高处飘然而落。因为同一个男人的离开。

在去机场途中,周伟问若古:“你爱过李缇吗?”若古说,可能吧,但李缇不希望别人爱她,她说爱情就象心里面结了疤。周伟喃喃地说:“不是这样,不是这样。”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等到有一天,当我们我们站在时光的另一头,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青春或者爱情,也许你会发觉那其实也不过是一场幻觉。只是,在当时,不同的人被安排到不同的角色里,所有的人都在茫然的坚持。

2003年,余虹死了。周伟一直生活在重庆,始终未回北京。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这是影片的结尾。

不得不说起片中的音乐,比如《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比如《Seven Little Girls Sitting In The Back Sea》、罗大佑的《青春舞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死》、里姆斯基&8226;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等等,尤其是收录在Buddha-Bar Nature中的Solo Por Tu Amor。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响起并牵动内心深处的某些声音与之产生共鸣,并且慢慢的融入其中。电影在《Don't break my heart》中结束。

其实,真正伤得了自己的,始终是自己,是那些无边的欲 望和幻觉。
[tr][td]

颐和园》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行云流水的电影。  
    
  何谓行云流水?就是你丝毫感觉不到作者在用力,影片仿佛毫无起承转合的情节,演员根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这在中国电影里可太难得了。  
    
  我想,会有很多人来穿凿附会地理解这部电影,上纲上线,过度阐释。这部电影似乎也提供了这样的缝隙,疯狂的岁月,奔突的人群、激动的心灵、恐惧的枪声。  
    
  然而我是如此担心着这样的阐释,我坚决拒绝这样的阐释,是因为我不想有人把一首诗读成杂文。  
    
  这是一首青春的诗,一首青春絮语,一首关于青春流逝的绝望的絮语。  
    
  我想,这是年过四旬的娄烨带着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凉,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感伤。  
    
  于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影片里这么多的性爱,还罗嗦什么呢?青春的最大表征不就是性爱么?  
    
  起初我以为影片会定格在1980年代末,但是,娄烨残酷地让岁月加速流转,1993,1995,1997,2000,2003,在短短几分钟里十多年就飞走了,在摇晃的镜头、在几个男人,几场性爱中,青春就这么荡然无存了。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如此绝望,我仿佛也能体会到余虹、周伟、娄烨们的绝望。你青春过吗?你曾经美好地、或疯狂地****吗?没关系,转眼他们就会消失,爱情会和青春一样,只剩下回忆。于是当余虹看到兵荒马乱中前来看望她的崔林时,她放声大哭了,那些曾经的往事啊,那个被抛在脑后的故人,在一片恐怖中给她安全感。于是当李缇知道周伟最终挂念余虹决定回国时,她选择了从楼顶仰身而下,爱情、性爱、与青春、激情不过是同义词。  
    
  如果说郭晓东饰演的周伟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郝蕾演绎的余虹毋庸置疑是个谜。她怎么了?她怪异的举止源于什么?她为什么要退学?她为什么要离开周伟?同学谈论她的时候说她神经有问题,她不时地陷入昏厥,她用性爱传达自己的善良……  
    
  余虹像一个哲学家,她思考,她记录,她絮语。  
    
  余虹是青春的象征么?她放纵着自己的肉体。抑或余虹是苦闷的象征?她究竟怎么了? 或许余虹是时代的象征吧,是1980年代青春中国的象征,奔突而不循规蹈矩,青春的同时又无限感伤。十多年以后,当周伟重新回来,见到蜷缩在一家高速公路服务区里的余虹,  
  这个当年北*大学里的话题人物,他是否象发现身处的祖国早已不再是80年代的青春祖国那样,已经青春不再,已经爱情不再了呢?所以,他开上车走了。车子就从刚买了一点酒回来的余虹身边经过。这时候的余虹呢?蛰伏在一家最普通的加油站里,有过辉煌的往事,  
  已经结婚的余虹,她看着远去的恋人,如同看着远去的青春,她漠然的外表下大概心在流泪了。  
    
  这是一首感伤的歌谣,一首缅怀青春的诗。一首永远的经典!  
    
  这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中国最具世界意义的电影。  
    
  向你致敬,娄烨!
固若金汤的现实生活叫我很不安,但,我已经很少将自己的情绪,肝脑涂地地沉浸在支离破碎的过往中,即使,本身,一直,我就情绪化。“丫一副一触即怒的模样”——这是大学同学给我的白描,很多年以后,他俩指着我鼻子说,你知道吗,你丫,恶劣地深刻地影响了偶们。如今,二位已修成正果,成为“电影艺术工作者”,修身养性,而我依然是,一个被现实束缚的幻想迫害狂,找不着对手,躲在一个不起眼的隅落里向周围的无辜群众咆哮,身上沾满了鲜血,到头来,发现,淋漓的血,是自个的。是的,我已经很少外露,但这张嘴脸偶尔露一下就很吓人。这是后遗症,就像情绪化的《颐和园》,仿佛是昨天...  
    
  青春夹在阴谋和阳谋当中,这是现实。不管是动荡社会也好,还是和谐社会也好,不管是主旋律也好,还是装逼的思想也好,无非是阳谋和阴谋。可全无必要理会,这谋,到底是阴的还是阳的?什么是政治理想啊?——“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其实只想让自己激情四射,重要的是生命的那种情绪。《颐和园》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大量的裸爱镜头,数量上不低于《色,戒》,质量上肯定高于《苹果》,他传达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情绪——不愉快的令人忧郁的情绪也好,凄凉悲观压抑的情绪也好,肉体欢娱的情绪也好,疯狂忠贞的情绪也好——而那避讳的动乱的背景更是衬托情绪的情绪。电影,乍看上去似乎无病呻吟有勇无谋,又好象含义深邃暗藏杀机。可要什么谋啊?装什么逼啊?娄烨压根没想反思啥子东东,只是无可救药的爱情,只是一大堆悲伤情绪,敏感的广电总局却浮想联翩。  
  情绪往往是,一个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让你反方向前行,自己都无法控制。《颐和园》不是肤浅的煽情,她这种情绪氛围的真实再现比情节更加难拍,我尤其喜欢结局的凄清,和那个昏黄的闪回,好象生命落幕之前对欢乐,遥远而又短瞬地回望。大学时代,我没有遭遇类似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余虹至始至终一双哭肿的眼睛却似曾相识。我看《颐和园》,一直带着很冷漠的心态,因为让我产生心理投射的地方,不是昨天的仿佛,而是今天的透彻,不是过往的亲密,而是如今的疏离。
电影《以和园》
看了电影《以和园》。之后不自觉地想要写点什么。但是,要写点什么呢?从哪里写起呢?坐在电脑前,根本无从下笔。思绪无限的纷乱,文字无比的苍白,而回忆,则是无垠的广阔。  
导演娄烨前前后后花了4年的时间编写这部剧本,电影的拍摄又历时两年。因为拍摄这部电影,娄烨被罚五年之内不能拍片。但我想,他一定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部未大的电影。尤其在今日的中果,《颐和园》的出现是颇具有真撼性的。  
影片的跨度从198七年到2000年,以大学校园中的几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写实手法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以及他们梦幻的破灭。作为背景的,则是这十几年间中果社会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坐在银幕前,就如同被扔回了十几年前那熟悉的大学校园。看着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幕幕场景,简直像是昨天的事。那时的大学是免飞的,学生也不用为比业以后的去向而发愁。校园中流传着方利之在各大搞校演说的烟讲稿和《查 泰 莱夫人的请人》。而学习则只是考是前三天的事。与之相比,优先级永远属于高谈阔论的zz小团体,文学沙龙,和灯光幽暗的舞会,咖啡屋。五质生活的拼乏与婧神上的自油与充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男女主人公从萍水相逢,爱与恨,真诚与背叛,到最终擦身而过,都是在这个环境中展开的。主人公经历了激请,彷徨,痛苦,沉论,最后归于平淡,在鲜实中无奈地生活。他们都是二十一世纪中果的适应不良者。  
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当事件结束后,女主角退学离开学校时,背景中放着黑豹乐队的“Don't break my heart”。。。贯穿整个影片的伤感色调至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后回想,当时完全沉迷其中,竟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你不得不佩服,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触摸到你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这些人就叫艺术家。
颐和园 ENG  
导演:娄烨
演出:郭晓冬、胡伶伶、郝蕾
片长:140分钟
纵然《颐和园》有许多优秀的特写,到最后仍使人深感失望。或许是从男性角度看以女性为主线人物的电影,对於女主角认识的、特别是钟情她的男士来说,她不但莫名其妙,更是一个谜。影片根据女主角的日记写成,倾诉出她的情感、矛盾、诗意及任性的破坏力,这一切控制著她,使她远离渴望的理想生活,所有的只是昙花一现。
本片情节包含许多元素,因此某些内容被粗略带过,某些则描写得过份冗长,仿如电影版的电视连续剧。导演选择保留及略过的情节不一定是观众希望得到 - 或观众需要的,用来了解人物角色及行事动机。有关事件从1987年跨越至2003年。
影片将1980及1990年间柏林及苏联的转变拼贴起来,组成了人物的有趣背景。
因此,这是一个机会去分享导演及友人上述事件的经历,正如影片所描绘。未能实现乌托邦,不少青年移居欧洲,有些留在中国,心灵却早已飘走,未有发挥出潜能。
郝蕾饰演片中的核心人物,一个非常复杂的演绎:谜团。她与当地男孩的首次激情接触(我们未试过在中国电影里看到这麼露骨的心爱场面)。当她在北京读书时(颐和园刚好在大学隔邻,是否象徵乌托邦?),狂热地爱上一个迷恋自己的年轻人,然而,她受到不切实际的幻想刺激,破坏了彼此的关系。她被初恋情人从北京救回来,离开自己的家,搭上已婚男子、重创另一年轻男子...
剧中其他人物移居德国,各人有著不同程度的快乐与成功。
本片有许多地方值得欣赏,不过,导演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掌握略嫌随意,造成许多叫人失望之处(当然,人生亦是如此)。
十年青春祭奠。如果娄烨是女的,这个片子就可以看成是他的回忆录了。
  
他明显的愿意对女性投入更多关怀。从余虹到李绨,看得出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她们的作为也都可以理解。而不论周伟还是若古,他们的形象都是模糊的。周伟的爱在哪里,梦想是什么,我都看不到。或者要怪演员郭晓东长了一张太过善良的脸,很难让我把这个角色和懦弱或不安定之类的词联系起来。
喜欢前半段多过后半段。学生时代的欢笑、哀伤、狂躁、迷茫,折腾得再凶都带着股生猛的劲头。后半段里我觉得德国的部分又好于国内的。余虹从图们到深圳到武汉再到重庆,她的生活几乎看不出变化,环境的不同只能从身边人的口音听到。
  
电影里的@@,至少在我眼里,绝对不是噱头。即便仅仅把这个片子作为对青春岁月的纪念,这个事件也理应是重要的一笔。他们经历了,并因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这是那一批大学生共有的特殊记忆。书写他们的青春,将此避过不谈才是真的可笑。可能也有人认为,既然敢拍@@,不挖掘不反思拍得就显得没有意义。可是,这些人经历了,却并未参与到@@件的中心,他们没必要也没能力来对整个@@件承担思考。我相信这个电影表达的已经足够真实足够真诚了。
2@@后,余虹退学,另外三人赴德。不断的变故,给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形的他们带来的是梦想的消亡。什么是无处安放的青春?这才是。
  
娄烨以前的电影我只看过《苏州河》,非常不喜欢。所以当他因为《颐和园》而被禁拍的新闻出现时,我一点都没觉得可惜,甚至很乐意的相信有关他暗箱操作的传闻。但现在我十分觉得他仅仅是渴望自由的表达,而且带着一点崇敬的猜想
  
这个电影的缺点很明显,主要是累赘太多。太多梦呓式的旁白;太多女主角的脸部特写;太多激@戏——我觉得男女主演@了这么多点有些亏了,很多时候都挺没必要的。
配乐一小般,但片里穿插的歌都挺不错,尤其是学生们第一次游@大家一起上车时背景里那个女声,那段都有点把我感动了。听着有点像张浅潜,说不定就是郝蕾唱的,看片尾字幕没找着。
  
足够真诚足够勇敢,动荡的环境下飘摇的人,《颐和园》有一种独特的光芒,让我可以直接忽略所有我不喜欢它的地方。
tmd 到底哪个关间字有问题啊 老是发不了?
我觉得我应该尽快结束《颐和园》的事了,因为今天已经有三个人打电话慰问我了,他们很奇怪一个男人怎么能被一部电影弄得如此的惆怅呢?说实话,我也很奇怪自己,经过这些年风吹雨打的历练,我以为我已经很刀枪不入了呢——何况,凭心而论,这部电影并非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作品,至多只能算作是,恰巧被我喜欢,而且其实喜欢之外的另外一些部分和层面又恰恰是我很不喜欢甚至是抵触的。于是此刻,我扪心自问,我喜欢她什么呢?我得出了结论:我喜欢她的部分不是电影内表现的部分,而是她牵扯出的属于我的记忆中的部分,而那一个部分是我不愿意想起的部分,逃避,拼命挣扎的过去,忙碌并试图转移注意力来希冀淡忘的往事,自我救赎以及救赎的无望与无助,当然了,还有那些女孩子们,曾经风华正茂或者依旧风华正茂的她们带给过我伤害,也有快乐和甜蜜,和曾经意气风发如今老于世故的自己。大脑里的那些文件夹,我把其中的一些弄成了隐藏的文件夹,不忍删去,又不敢打开……记忆有时候就是如此,岁月荏苒改变了一切,时间使它们发酵了,曾经锥心痛苦的回忆发酵成了酸楚而已;曾经的甜蜜发酵成了苦涩;曾经的醇美变得愈加的醇美……如果你把一坛子黄酒埋进土里,十年之后挖出来,它会变成价值不菲的“女儿红”;如果是茅台,价值将更加不菲;如果是一瓶二锅头,十年之后挖出来,只会变成半瓶二锅头;如果是一瓶醋,将变成一瓶绿毛;如果是一瓶牛奶,毫无疑问,将变成半瓶奶粉……依此类推,时间将使部分记忆增值,部分记忆贬值,部分记忆消亡,还有很多东西你根本就不知道,十年之后它会发酵变成什么,比如说,一粒种子——作为一个无法决定命运的个体,你对记忆的选择没有丝毫权利,听天由命吧,老老实实做他的奴隶,但是对于未来,希望总比失望和绝望好些。人们总觉得那些失忆了的人会比我们幸福一些,可能吧,也可能不是。我选择做一个坚强的人,所以还是不要失忆的好。  
有人抱怨说,你写的东东我看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多数情况下,我是写给自己的;有时还会有一两个特定的个体,多为女性;其他的属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曾经生活在那里,我们正在忘却那里,我们迷失在这里,虽然明显的,这里比那里更好。  
好吧,还是写点儿大家都看得明白的。《颐和园》的女主角叫做余虹,她的扮演者名叫郝蕾。她的演出很精彩,精彩的天昏地暗,让我不忍心再看第三遍,生怕她演累了。其实我所说的表演,并非指电影艺术范畴的技巧或者说专业,在这个方面,她恰恰很不高明,她只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在摄影机前面迷失了自己,所以一不小心,这种感觉让我很舒服,当然还有很难受,是那种切肤之痛,属于自己的。看电影这种审视“别人的生活”的行为变成了审视“自己的过去”,旁观者的乐趣于是不存在了,变成了痛苦的,对自我的拷问。于是,高中阶段的她,突然很像我中学时候暗恋过的一个女孩了;大学时代的她化身作我大学期间的若干女友和意银对象若若干;后来的那个形象很传神,90年代初的大龄女青年,烫着卷发,穿高领的羊毛衫,酷似十年前的我的一个表姐……
正如我所说的,这部电影对于我,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部分非常不喜欢,我指的是另外一个重要角色,由郭小东出演。他的表演太呆板了,太乏味了,太技术了,太内涵了,缺乏质感与锐度,激情和爆发力,其实就是郝蕾身上的那种简单。郭小东的出演是本部影片最大的败笔。他所选择的表演方式是错误的,不适合周伟这个角色,周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大学生,那时候的空气远比现在更民主和自由,他根本不懂,而且他不是知识分子并且丝毫不理解他们,虽然他长得很像,这些且不论了,就是让一个三十大几的老男人演我们曾经的青春,操!可以看得出来,郭小东本人就是那种缺乏幽默感的乏味的一脸苦相的男人,精于算计,没有个性,中庸,可怜,所以他不可能赋予角色光彩,而那些光彩恰恰很重要,它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唯一的一道光,照亮了那些老照片,留在那时我们的脸上。我是指,他缺乏一种“坏”,而这种坏是很有魅力的。比如有一个场景,需要周伟扇余虹耳光,一下,两下,三下,然后粗鲁地抱住她,吻她……多好的场景啊,可却完全被他演砸那场戏,显然从来没有打过女朋友,当然我也没有打过,但是我知道不应该是那样的,唉,败笔啊。片后的花絮部分有郭小东的采访,他有这样一段话,说是娄烨问他,你觉得周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大言不惭的说:“导演,今天我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就是周伟!”——最富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的一个叫做“影视同期声”的栏目,采访《新结婚时代》的主创人员,问到郭小东时,他说:“我一看完剧本,就觉得那个人简直就是郭小东,他的生活,他的乐趣,他的来自妻子孩子父母亲岳父岳母压力跟我所体验的一模一样,他就是郭小东,郭小东就是他!”观众掌声雷动,我大笑。你看,一个面目忠厚的人偶尔说点儿不要脸的话多么能震慑人的心灵啊……  
连我这么宽容的观众都无法容忍了,当然导演也能意识到他的不合适,但是怎么说呢,可能真的很难啊,尤其要找一个脱成那样演大量重体力床戏的男演员,唉……,其实我也不怕脏不怕累来着。当然还有更令人发指的,就是张献演了一个留学生。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中,或者说灵魂人物是电影学院的几位老师,崔卫平、张献民、梅峰等等……其实他们的课我都上过,谈不上讨厌,甚至可以说是北京电影学院里不多的几位真正懂电影的电影老师,在学校里,清谈,书生气,理论化,研究,等等这些无可厚非,但是从中国电影的现实意义上讲,他们对电影是有害的,就是电影的“知识分子倾向”将毒害已经中毒颇深的中国电影,因为中国电影缺乏的不是理论基础与理论指导,缺乏的不是史观或者符号学的阐释,清谈无罪但是有毒,不过比起“三平”哥喊出的“作家电影”的口号来说,相对靠点儿谱,说明他们还是有点觉悟和文化的。算了,越说越远了。就《颐和园》来说,他们为他们的学生们做了一件好事。  
这部电影是属于爱情的,而且是属于那些逝去的爱情的,或者说,属于那些注定将被逝去的爱情;这部电影属于那个荒谬的年代,那个不愿被人提起的年代,即便如此,她们的影响很深远,无论是那些爱情还是那个年代,虽然你试图遗忘她,虽然你不愿意提起她,但是她总会在你最脆弱的时候沉渣泛起,搅动一池春水,像现在的我一样。用佛教的禅机来解释,就是万物都是有因果的,虽然你拒绝承认,但是此刻的这个果,注定来自你记忆深处的某个因。千真万确。
前天晚上花了五个小时,连续看了两边娄烨的《颐和园》,直到天光微白,随后深深的沉浸在一种酸楚中,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令我辗转反侧。到底是什么呢?我感受不到哀伤,痛苦或者悲悯,没有失落,没有迷惑,什么都没有,只是辗转反侧,我无法逃离那些影像,寸步难行——电影里说:“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我到底要说什么呢?我接下去将会写一些什么呢?我也不知道。突然我觉得无所谓了,这不重要,就像电影进行到100分钟之后,我不再在乎电影将会如何发展,情节,人物命运,余虹和周伟将会走向何处。我也不再介意我的文字将会走向何处——就像我曾经说过的,理想的观影过程应该如同踏上一段未知的旅途,体验你的那段经历,忘掉回家的路,你会看到只有你才能看到的风景,你会体会到只有你才有权利体味的感受。  
1994年的秋天,有一回我只身离开学校,跑到郊区姐姐工作的农场里,我坐在一个水塘边上的田埂上发呆,直到看见水里有很美丽的晚霞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天。我完全记不起那一天我在那个水塘旁边的田埂上究竟想了什么,但是我清晰的记得我那时的感受,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总之不是美好——那一年,我19岁,第一次遭遇失恋。前天晚上天光微白的时候,那种久违的感受再次袭来,令我措手不及……这是我和自己的失恋吗,还是和那时那个同样青春懵懂的自己?  
现在是2008年3月18日,今年我33岁了,于是我很不喜欢上面的文字,索性关上了电脑。我坐在沙发上喝了一杯咖啡,抽了四只0.8的中南海,还是不想睡觉,于是我又穿上鞋出门,电梯里我看了看时间,凌晨一点多了。我家楼下居然盖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夜店,我溜溜达达的进去,坐在二楼的沙发上看下面的舞池,我觉得这里很像我在芭提亚看到过的一家PUB,只是舞池中的人面目可疑,她们是北京近郊的企图不良少女们,其中的一个还穿着毛背心,显然我对她们没有兴趣,于是推开酒单,径直离开。于是此刻我又坐在了这里,我还是没法从《颐和园》的尴尬中解脱出来,所以决定死磕到底。但是我的思维不再自由,我无法再像1994年时的自己那样任性而为了,所以我决定给下面的文字注入一些理性的色彩:  
是一部地下电影,现在是jin片,娄烨因此再次遭到中国电影管理局的处罚,这次的徒刑是五年。不许涉足电影相关的任何工作,好在他不在乎,根本没有人会在乎,因为现在的空气已经比田壮壮的《蓝风筝》的那个年代自由多了,敏主与开放的程度也更高。但是其实这不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恰恰相反,我对于近两年来的所谓的“地下电影”嗤之以鼻——就像特吕弗曾经对“法国优质电影”嗤之以鼻一样,他用电影来作宣言,用“新浪潮”来跟女人们****,并最终在“优质电影”中找到快感。  
说到做哎,必须提到这部电影中的大量请爱镜头,这些是令我感伤的一部分。之前我恰巧看了《色.戒》和《苹果》,我不想拿来比较,李安是一个大师,他赋予电影以技巧,但是那些场景仅仅让我感受到了快感,是电影叙事的快感而非柔体的;其他的那些的电影中的心爱仅仅带给我刺激,如果一部电影中的船戏让你产生了生里反应,那么只能说她很失败,除非她的初衷就在与此,A和V电影和猫片就在此列。同样用一段旅程来描述吧,说的简单点儿,《色.戒》让我觉得像是在征服一个陌生的女人,神秘而多情;而这部电影很简单,她带你回到了过去,惶如隔世,似乎画面下方那个笑了场的女孩子就是几年前,你的某位女朋友。那个跟你发生了,不但但是正在画面中发生的那件事的女孩子——你爱过她。是的,这让我觉得很伤感,无比的伤感,我们曾经有一些秘密,一些甜蜜的小秘密,我们一起创造了她,偷偷的分享她,然后我们毅然决然的把她摔碎,穿好衣服走开,那时我们年少轻狂,那时我们自私又自负,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一无所有的自由……后来一切都变得唾手可得,即便是爱情,可是我们不再有秘密,因为爱情唾手可得。就是如此。  
顺便说一下,你现在听到的,是这部电影的女主演郝蕾唱的歌,叫做《氧气-明明之歌》曾经在话剧《恋爱中的犀牛》中出现过。在这部电影中,这首歌叫做《做哎》。
Angle De space,我的这张碟是我的朋友“讷言”不远万里,从成都给我寄来的。法国2区D,有两个多小时的花絮和大量的用法文介绍的电影相关内容,可惜我看不懂法文,不过我想内容一定很有意思。这部地下电影应该说是“中国地下电影史”(若干年后,北京电影学院应该开设这门课,由杜庆春教授讲述,上不上“百家讲坛”倒无所谓)上划时代的一部作品,我指的不是她的成色而是意义,这部电影吸引了欧洲的多家艺术基金作为投资,是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地域跨度最广,耗资最大的华语地下电影,(其次是陈果同学的《ren民公锁》,拍了三年中的一百多个厕锁,我的朋友鲈鱼是这部电影的大陆部分录音师,每次上菜的时候,他总要给我们描述他的100米话筒线如何在屎尿中穿梭,他收工之后如何清洗它们)同时也引发了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管理局开出的最严酷的一张罚单。法国的“南方电影基金”和德国的几家艺术基金共同投资拍摄本片,史无前例,资方还包括一个叫做方励的人,他是中国艺术电影爱好者中最有钱的一位,还投资了其他几部第X代导演的地下电影,“中国地下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我在北京好久没有买到过对胃口的DV碟了,正如我之前告诉你的,我的艺术电影供货商被捕了,北京的盗碟市场一度很萧条,从国务卿赖斯访华到两会的召开……我的朋友们很清楚电影对于我的意义,于是讷言同学让我开一张预购单,我列了二十多部我很想要但是在北京怎么也买不到的电影,发给了他,一个月之后,他把他收集齐了的碟快递寄给了我,并且拒绝了我的付款,搞得我很不好意思,在此,请允许我,严重的感谢他一下,如果二十年之后,中国诞生了某位艺术电影大师或者本土三集片大师,那么这个感谢将更加严重;如果朝阳区公俺局的人按图索骥找到了我,我会请他们去成都问候我的朋友,严重的感谢将变成严重的抱歉。其实,这部电影并不在我给他开列的那张单子里,我的那张预购单里没有中国电影,都是欧洲和美国的一部分独立制作,之后我看到奥斯卡颁奖,出人意料的是,我想要的那几部电影,无一例外均获得了奥斯卡或者奥斯卡提名,我很惊讶,疑心美国人截获了我给讷言发的e-mail,很不可思议,不知道是美国电影学会的品味提高了还是我的品味下降了——好吧,我至今不知道讷言同学为什么帮我买了一张《颐和园》?也许他不清楚我对中国地下电影的嗤之以鼻吧,但是这个误会很美妙,避免我错过了一次伤感的旅程……  
红番茄,你好,谢谢你对我的祝福。如果你的爱情不是唾手可得的,那么我更应该恭喜你,爱情的成色不一样,获得她和失去她的方式也不同,我对后者很有体会,所以我的可爱的大学同学们送了我“失恋率100%”的外号,并且写在我的T恤衫上逼着着我招摇过市;讷言同学对我的遭遇感同身受,于是他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用不谈恋爱的方式来回避失恋,他的这种思辩不见得高明,但是至少可以保持洁身自好,至今的失恋率,据完全统计,为0%……  
颐和园是一个皇家园林,现在是ren民的公园,虽然也得买票,在北京城的西北部,离电影中的北大和清华都不远,哦,电影里合二为一把它叫“北清大学”,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悲情”,因为这段爱情往事涉及到一段悲情的历史,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承载着些许意义。这段历史—天呐,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们必须把它称之为“历史”了——这是一段不允许被提及的历史,是一段容易被淡忘的历史。所以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意义的话,试图真实的记录和描述可以算作是一个。禁止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它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淡忘,可怕的是漠然,还有一个家伙更加可怕,她的名字叫“岁月”,她是历史的涂改液,站在它它的一边,帮任民忘记往事,淡忘痛苦,追求和谐。试想一下,如果某一天,光电总局解除了尽令,文华大歌命作为一段历史,允许被电影正面表现了,还有谁会愿意去表现它呢?那些对那个十年刻骨铭心的人,他们还在哪里?这难道不可怕吗?19@@年虽然很近,但也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记忆正在褪色,速度很快,和猪肉涨价的速度以及人们道德沦丧的速度一样飞快,我也一样,每天忙着收集新的“燕赵门”罩片,如果不是一部电影,我不会愿意回到二十年前。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判电影,《蓝风筝》《活着》《霸王别姬》和《颐和园》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意义不在于对历史的注脚,而在于对历史的正视。
但是你知道,其实“历史”本身就是阶级性的,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所以我们不要再叫她“历史”了,叫她“往事”好了。这是一段艰涩的往事,和文问大歌命一样,艰涩,尴尬,不但zf希望忘却它,从往事中走出来的人也希望忘却它,所以事情很难办,觉得难办的不光是负责撰写历史的人。娄烨是这样评价那段往事的:“zf(他)和学生们(她)做了一次ai,很不成功,学生是主动的,zf起初半推半就,但是很快觉得不舒服,就打了学生一个耳光,这事原本很正常,但是问题出在这个耳光上,打的有点儿重,不光学生觉得疼了,而且zf事后也很后悔,所以,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弥补这次冲动……”  
这算是对一段艰涩的往事的注脚吧,很诗意,很不着调,但是好歹算是一个注脚,这事很可悲,就是我们明明知道“历史”是统治街机用意识形态来诠释往事的一种假相,但是我们却习惯了这种诠释,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解读历史,而且如果一旦缺失了这个具有阶级属性的注脚,我们自己便不会理解往事了。贱。19@@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这是一段艰涩的往事,或者说历史,并且没有注脚,诚如娄烨所言,因为是做ai,而且不成功,更有甚者,竟然发生了口角,所以做ai的双方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回避,不光是打人的一方还有被打的一方,都希望早点儿忘记掉,糗事不提,讳莫如深,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自己定义了所谓的“艰涩的历史”,就是缔造者和参与者都不愿提起的一段事,在一个个体身上,我们叫它“糗事”。  
我想到了另外两部电影:《悲情城市》和《蓝风筝》,连同《颐和园》,这三部电影都有一段艰涩的历史作为背景,前景是那段往事中的人,而且他们都无意解释历史,不关注历史本身,不是好莱坞史诗大片,他们只在乎个体,那段历史中的人。我都很喜欢,程度不同,因为作者对那个年代里的个体的态度是不同的,《悲情城市》是悲悯的,苍凉的,一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理性而自省,油画式的,高度现实主义的;《蓝风筝》是思辩的,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电影本身也具有传统东方美学精神,具备中国早期“优质电影”的品质,(我所说的那个电影黄金年代,是上海作为中国电影中心的那个年代,代表作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按可比货币价值计算,比现在的黄金甲集结号什么的,票房高多了,而且那时是战争岁月,而且好莱坞大片来得更加凶猛,并且最不幸的是,那时他们没有组织,属于个体经营,连广电部都没有)文学性的,这种文学中的思辩,哲学中的诗意在法国叫做诗意现实主义;《颐和园》的姿态有点儿奇怪,既不悲悯也不思辩,既不诗意也不文学,我看是“任性”的,她不愿意刻意回避历史,也不想同流合污,一如余虹本人,她是历史的参与者,却更像是旁观者,尤其像是受害者,只是被卷入漩涡的一个可怜鬼,但是她是自由的,自由的一丝不挂,广场上的同学们在喊着口号的时候,她正忙着做ai,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自己的纯洁。但是他们都受到了惊吓,惊吓来自于枪声,也来自于保卫科干事的手电筒,更来自于爱情,爱情的恫吓使他们迷失了,他俩都觉得这段爱情太纯粹了,太完美了,以至于必须颠覆掉她,才能更好的体验她。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部屎片,名字叫《爱比死更冷》——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没有动机,只是余虹她,太敏感了,太任性了。  
“爽得浑身不自在”——就是一种贱,这是一种只可能发生在人类,这种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身上的悖论,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类都会这么无知,那种越是特聪明,特明白,特敏感,特多情,特纯洁,特感性,特天蝎座的人,越是容易犯这种低级错误。靠!你又理解错了,我这不是在夸我自己,代价其实很惨痛的,不信你问问余虹,我没有功夫去五一广场上凭吊自己的青春,不是因为健忘,而是正在忙着犯贱,说来话长了,打住!  
这部电影的音乐太完美了,我必须用一个大俗词,叫做,拨动了,我的“心弦”——  
我明天要早起,所以暂且打住。假若明天,我还是无法从回忆中走出来,没准晚上回来还会继续写……明天见,你们,无论是否唾手可得,请珍惜躺在你身边的那个家伙。
姓名:郝蕾  
身高:1.67米  
生日:11月1日  
星座:天蝎座  
血型:AB型  
籍贯:吉林通化
学历:上海戏剧学院96级表演系本科  
电视作品
《姐妹》 合作演员:常远  
《17岁不哭》 合作演员:李晨  
《等你》 主演:郝蕾  
《绝路》 合作演员:李强
《缘来一家人》 合作演员:李若彤、胡兵、周迅、陈龙
《相约青春》 合作演员:苏有朋、袁立、廖凡  
《肥猫寻亲记》 合作演员:郑则士、斯琴高娃、关礼杰  
《少年黄飞鸿》 合作演员:释小龙、何中华
《有情有义》 合作演员:黄奕、李铭顺、陈小春、范文芳
《秀才豆腐》 合作演员:王学兵、陈好、牛清峰
《少年天子》 合作演员:邓超、潘虹  
《道可道》 合作演员:吴秀波
《神机妙算刘伯温》 导演:丁仰国 合作演员:黄少祺 (台视)
《精武飞鸿》 导演:李惠民 合作演员:何润东、郭品超  
《烟花三月》 合作演员:陈浩民、 高圆圆
《密令1949》 合作演员:李光洁 、刘小锋 、朱媛媛
《地下铁》 合作演员:林心如、霍建华
《醉拳张三》合作演员:吴越 释小龙 吴辰君
《新铡美案》 合作演员:丁志诚、傅彪、鲍国安、徐峥
《夜来风雨》 合作演员:任东霖、张晨光
《我生命中的橄榄树》 合作演员:唐国强、 董勇 、贾一平
《朱家花园》 合作演员:陈坤 王奎荣
《滴泪痣》 合作演员:郭家铭(拍摄中)
电影作品  
《初恋的故事》合作演员:苏有朋、吴奇隆  
《颐和园》 导演:娄烨 合作演员:郭小东  
《生日快乐,安先生!》合作演员:姜武
《白银帝国》 合作演员:郭富城
话剧作品
《恋爱的犀牛》合作演员 段奕宏
音乐作品:
单曲《再回首》、电视剧《朱家花园》主题曲
获奖情况  
《颐和园》入围第59届嘎纳电影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0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很早就看过了颐和园
今夜看到这篇喃喃呓语的影评,心有戚戚焉,于是信手拈来转帖于此
发表于 2011-4-14 02: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是部难得的好片,在网上找了很久才找到此片,据说在国内是十大禁片之一。我就不明白了如此好的片子为什么会是禁片
发表于 2011-4-14 09: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涉及XX年的政治问题
发表于 2011-5-24 18: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也要找来看看。
发表于 2011-5-24 2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既然是好片,我自然也要去翻出来咯
发表于 2011-5-25 2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河北
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
发表于 2011-6-26 0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河北
深夜,看得心慌,压抑````````
灰暗又漫长的窒息时段,终于演完,终于过去。
睡觉!
发表于 2011-6-26 09: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北京
好厉害啊
发表于 2011-6-26 09: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北京
一定要支持一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22 20:56 , Processed in 0.09840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