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ghsrtgy

仁川亚运会棒子脸丢尽了,丑恶无耻暴露给全宇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1 0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说到此处,要岔开一下介绍ETH的教学组织,在设计课中,教授与学生之间由一个助教组来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主持讲座;助教带 studio,讲解任务要求、教软件技法、与学生讨论设计等等。助教通常是年轻的职业建筑师,通过申请获得校内的兼职职位。一年级学生与教授直接对话的机会,基本上只有在设计结束后的评图。另外,瑞士大学的入学制度使得每年进入建筑学一年级的学生人数巨大,之后随着年级上升而大幅减少。例如60年代每年入学约150人,而80年代曾超过300人。目前每年约250人,共10名助教,师生比约1:20。
发表于 2017-1-31 00: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好,现在开始一位一位来介绍。

Hoesli在“德州骑警”时期就认定高度结构化的课程是设计教学的必要保障。他在设计入门前期,用一系列易于操作的短期练习来分别阐明重要概念,如“空间构成元素”(space-forming elements)、“空间限定”(space difinition)、“运动趋势”(movement trend)等(详见《B.Hoesli 的《建筑基本概念》》)。当前面的概念被学生明确掌握之后,再将其带入下一个练习,用以阐明下一个概念。若发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理解偏差,他甚至会即兴组织一场讲座来厘清概念。他显然把这种“一日一课”(lesson of the day)的模式带到了ETH,第一学期的前半段由若干个长度为一至两周的“准备练习”(Vorübung)组成,例如68/69学年度的练习一至六:1.空间定义,2.空间观察,3.使用功能分析,4.建筑名作分析,5.空间构成,6.空间—场地。这些练习具有明晰的给定条件、限制、操作方法(如下图);而后半段则是完整的建筑设计,将前面习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一套步骤明晰的设计方法中。第二学期将这一套设计方法再次运用在一个以整个学期为跨度、空间复杂程度更高的设计任务中,前期可能加入一两个热身练习。
发表于 2017-1-31 0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Hoesli认为建筑是存在于具体的场所与时间中的“使用—空间—建造—形式”的整体系统。他要求学生严格的按照他所推行的方法步骤去完成设计,从而使设计成为理性的、可以讨论及评判的过程。从梳理使用功能(program)出发,继而将功能泡泡图(function system diagram)转化为可能的空间关系结构图(space system diagram),然后结合场地构思“空间概念”,再选择与空间体系相适应的结构体系,在结构、空间与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下深化并产生最后的设计方案——并要求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图示呈现方案的发展过程。设计步骤与教案的时间安排紧密挂钩,从而限制了学生“推翻重做”的可能性。
发表于 2017-1-31 0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下面是1969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度假中心设计》正图的其中一张(Hoesli坚持一年级时只做单层建筑设计)。仅读平面,我们就已不难看到对于入口、内外、转角的细致处理,其中不乏图-底关系、正形负形、空间序列的考虑,很有设计的意识,而远不止处理功能关系了。另外不知道是不是从Hoesli开始,还是因为延续了更早的鲍扎传统,ETH一直以来对正图的张数与每张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能少,也不能多,决不拼图量。分析图作为设计过程的思考工具基本被拒于正图之外。摒弃对设计方案的图解诠释推动了设计的深度——如果基本图纸(平立剖面、透视图)自身不能让观者读出某种设计意图,便意味着设计者没有成功的将概念物化到设计之中,如此逼着学生去琢磨、去推敲空间与形式。
发表于 2017-1-31 01: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四川成都
冯纪忠五十年代在同济大学推行的“空间原理”教学体系,是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以空间为主线、全面组织各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它打破了过去以类型来组织设计教学的传统,也把形式训练退居其次,而将空间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来;进一步又将空间按照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方式分类,贯穿进各年级教学;更进一步,再将不同空间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与不同专业的结合穿插在其中,全面组织教学。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掌握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原理,而不是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经验;对设计方法的认识也不同,因此可以举一反三,用原理解决今后面对的新问题、新类型。
发表于 2017-1-31 0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冯纪忠始终强调设计的原创性,设计是要训练的硬功夫。所以不难理解他的教学重点强调的是原理和方法,学生掌握原理才能熟练应对日后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无论建筑、规划、景观,以空间为主线推进设计都同样重要。他回忆说:

“60年代空间的问题很重要,真正以空间作为主线来考虑问题,当时不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实上,不管是建筑,还是城市、园林,以空间来考虑问题要更接近实际。”
发表于 2017-1-31 0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他认为单纯强调形式或功能的决定性都是片面的。当他把空间原理的方法论溶入到现代建筑教学之中,既不同于鲍扎(巴黎美院,The Beaux-Arts)的形式主义、也不同于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甚至他留学的维也纳的设计思想,在全世界都具有领先性。缪朴指出这不仅在全国首开先河,就是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顾大庆认为“空间原理”对空间意识和方法意识的觉醒基本与西方国家同步。那么这样一部空前绝后的教学体系是如何产生的?之后又有什么样的境遇?为什么今天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呢?
发表于 2017-1-31 01: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困境求真:在厨房里琢磨建筑教育

50年代运动不断。1952年院系调整,冯纪忠本在规划教研室,他和金经昌非常合得来,两人一股热情想把城市规划搞深搞透,确实50年代各个城市也开始需要规划。可惜这时候建筑却被拔白旗给拔掉了,和规划分开,并到土木系,叫建筑工程系,当时全国7个建筑系只有同济有这样的遭遇。
发表于 2017-1-31 0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这种情况下,工作事实上是停顿的,冯纪忠既不能碰规划,也无法参加教学。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又缺乏营养,靠黄豆粉度日。虽然在外没有项目可作,在家他也不愿闲着,就在狭窄的厨房里琢磨教学的事情,在教学方法上动脑筋。生活的困难反而使他通过教育对设计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反省。他认为教育是要教给人们体系和方法,因此设计如何成为一种方法,如何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别人就成为他思考的内容。
发表于 2017-1-31 01: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反过来,必须把创作的方法讲清楚,同时又让学生能够掌握,这又促成了他建筑思想的推进。据冯叶回忆:

“在那个小厨房里有个小桌子,是我妈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四角有点生锈,摇摇晃晃的……我是睡在厅里,因为我们是一厅一房间,但是是没有间隔的。我记得每次在我们临睡前,我爸就开始擦桌子了,因为吃饭的桌子上有油。一擦桌子,那桌子就摇摇晃晃的,擦完

以后,他说你睡吧,就又拿他的书稿,进小厨房去了。我有时候半夜会醒,就看到那厨房的门缝还透着灯光,啊!他还在写,后来我知道就是写空间原理,备课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7-26 21:02 , Processed in 0.08782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