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ghsrtgy

仁川亚运会棒子脸丢尽了,丑恶无耻暴露给全宇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1 11: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描述同济教学思想的最好办法是将它与其他学派对比我觉得1950年代至今我国建筑及建筑教育理论存在着以下三个流派:(1)学院派—来源于19世纪欧洲工业化以前的巴黎美术学院古典主义体系,由1920年代在美,日学习的第一代留学生带回中国(2)现代派—来源见上文(3)实践派—是1949年后在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思想方法如果说上述两个流派都有目的地想为中国建立一种有示范作用的理想教育模式
发表于 2017-1-31 1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实践派不把自己看成是某个宏大文化理念的一部它强调建筑中房屋设计的一面,专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灵活应用上述两个流派的手法由于这个原因,下面将着重比较现代派及学院派之间的区别最后要强调的是上述每个学派并不能与某个学校挂钩,因为每个院校大多同时拥有各种思潮的信奉者,而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更减少了院校之间的不同
发表于 2017-1-31 11: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实践派不把自己看成是某个宏大文化理念的一部它强调建筑中房屋设计的一面,专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灵活应用上述两个流派的手法由于这个原因,下面将着重比较现代派及学院派之间的区别最后要强调的是上述每个学派并不能与某个学校挂钩,因为每个院校大多同时拥有各种思潮的信奉者,而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更减少了院校之间的不同
许多人都以为自己很熟悉现代主义与学院派的区别, 但从我国目前有许多名不符实的“现代”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所以有必要从这两种思想当初及现在的表现来诠释它们在五个方面的对比
发表于 2017-1-31 1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设计模式—创新
  针对工业化巨变中社会及技术的飞速变化,现代主义提倡按照每个个案中此时此地的情况探索前所未见的解决方法如同济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的抽象构成,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既有形式的影响历史形式可以利用,但必须被重新组合在一个新的体系中与之相反, 由于工业化以前生产力及生活方式发展缓慢,文化价值较统一,学院派无论是在空间组织还是外表形式上都尊奉已成熟的典型概念(类型)在教育上,学院派强调学生对权威建筑语言的熟悉(表现在对建筑历史课或建筑杂志的重视)及根据个案调整借用的技巧显然,“权威建筑语言”在今天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大屋顶”,也包括KPF或高技派
发表于 2017-1-31 11: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设计模式—创新
  针对工业化巨变中社会及技术的飞速变化,现代主义提倡按照每个个案中此时此地的情况探索前所未见的解决方法如同济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的抽象构成,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既有形式的影响历史形式可以利用,但必须被重新组合在一个新的体系中与之相反, 由于工业化以前生产力及生活方式发展缓慢,文化价值较统一,学院派无论是在空间组织还是外表形式上都尊奉已成熟的典型概念(类型)在教育上,学院派强调学生对权威建筑语言的熟悉(表现在对建筑历史课或建筑杂志的重视)及根据个案调整借用的技巧显然,“权威建筑语言”在今天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大屋顶”,也包括KPF或高技派
发表于 2017-1-31 1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设计模式—创新
  针对工业化巨变中社会及技术的飞速变化,现代主义提倡按照每个个案中此时此地的情况探索前所未见的解决方法如同济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的抽象构成,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既有形式的影响历史形式可以利用,但必须被重新组合在一个新的体系中与之相反, 由于工业化以前生产力及生活方式发展缓慢,文化价值较统一,学院派无论是在空间组织还是外表形式上都尊奉已成熟的典型概念(类型)在教育上,学院派强调学生对权威建筑语言的熟悉(表现在对建筑历史课或建筑杂志的重视)及根据个案调整借用的技巧显然,“权威建筑语言”在今天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大屋顶”,也包括KPF或高技派
发表于 2017-1-31 11: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形式的源泉—功能主义
  工业化造成的社会变化对建筑提出大量功能问题,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首要依据是功能,并把容纳功能的空间组织而不是外形或立面放在第一位它把建筑主要看成是大量性的“工具而非纪念碑”,不把建筑形式当作表达文化***概念的肤浅符号这一系列观点在同济的建筑教育上反映明显如在1957年《建筑学报》上发表的关于现代建筑的讨论中,投稿的三个建筑院校学生中只有同济的朱育琳明确指出“空间处理”对现代主义的重要性冯纪忠先生在1960年代初将这些观念系统化,提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该理论打破了设计课按建筑类型教学的传统,不仅在全国首开先河,就是在当时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发表于 2017-1-31 11: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相形之下,工业化前社会中建筑师设计的大多是为帝王豪富服务的少数功能变化不大的“标志性”建筑学院派把建筑物主要当做体现业主的地位理想的艺术品立面视觉效果成为产生形式的主要依据学院派的教育体系相应地只强调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及把这些构思传递给业主的表达能力(这包括传统的水墨渲染图技巧或今天的3D-Max)
发表于 2017-1-31 11: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江西吉安
形式与技术—技术转移
  既然现代派把建筑看成工业产品,建筑形式除功能以外的另一个依据自然是制作技术现代派提倡建筑师掌握技术并从适应,表现技术的角度来设计形式不仅如此,它还要求建筑师了解在别的工程领域里开发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并随时准备把它们转移到民用建筑中来如冯纪忠先生回国开业后做的第一个设计,就应用了当时在国内从未做过的大跨混凝土薄壳(1951戴复东先生在同济工程实验馆等设计中通过朴素地表现结构及材料来创造独特的形式同济建筑教育与其他院校不同的最明显特点也正来源于此,如赵秀恒等老师在一年级设计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设计并用真实材料制作文具盒由于我国缺乏在欧美很普遍的动手文化及强调实践的中等技术教育,这种课程特别能帮助中国的大学生认识技术
发表于 2017-1-31 11: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广东深圳
由于在工业化前社会中技术发展缓慢,所以学院派虽然也提及形式与建造逻辑的关系,但他们对技术一知半解并无意深究,将其全盘推给工程师学院派建筑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形式的装饰效果上,形式与内在的结构等没有很大关系,严重的甚至完全背离这种态度决定了它的教育体系虽然都包含技术课程,但其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来源均与设计课脱节,形成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7-25 22:43 , Processed in 0.08601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