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 16: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现今方塔屹立在松江县城东的方塔园中,这里当初是兴圣教寺寺址,1978年在此开拓和兴建了占地160余亩的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四周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这是一座长方形广场,铺饰着整齐的花岗岩。园林设有北、西、东3个园门。北部所见,石板路、石甬道、石壁,满眼尽是排列的石头。从北门进内远远可见巍然雄峙的方塔立在广场上,来到塔边,心胸顿觉开阔。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神话中的意境。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发表于 2016-9-2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两种语言非常有意思地形成一种张力,每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宋代的塔,在白墙上加一条有当代性的下滑线,还有比较抽象的雕塑体的港口墙,保持直和曲的对比,这两段直墙,要故意把它拉开,留出一个开放的角落,这个墙的背后往下走有一个地形的变化,从这里走下来峰回路转看到一个开放的转角,中国园林的步移景别的空间变得非常舒展,从而纳入现代美学的形式审美体系中。
发表于 2016-9-2 16: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还有很朴实的观竹亭的转角的设计,中国传统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封闭与围合,它的轮廓线和屋顶的围合是重合的,设计师非常有力地把它拉出来,形成交织的空间。这就回到20世纪现代运动美学的传统了——荷兰风格派对密斯·凡德罗的影响,莱特反过来对荷兰派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无限、流动的、开放的空间——抽象的墙段、线条的组织,三维的构筑,冯纪忠很有意把这两个传统融合在一起。莱特在20年代发表了自己一系列的作品,很有力地启发了荷兰风格派,他们长期专注于对绘画的探讨,莱特从来不发展到纯粹的抽象形,而是直接跟自然的元素考虑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互动的影响。现在很难说冯纪忠当时具体是受到谁的启发,冯纪忠处理抽象语言的时候,也是没有进入到荷兰风格派绝对的去除材料性,去除地方文脉传统,而是跟景观、跟传统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的。
发表于 2016-9-2 16: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方塔园一系列的作品里面,属于二期工程的何陋轩形式非常自由。它的造价极低,利用了从当地传统民居对竹子的构造和茅草屋顶的构造,空间的畅通和结构的独立性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性,它的现代性体现在每一个空间围合的元素、弧墙、通道、柱子、网格等等每一个元素都是独立自成一体,然后叠加在一起,这使得结构也非常丰富。
发表于 2016-9-2 16: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这个项目也有一定的政治含义,在1978年开始设计,一期开始修建的时候,就有人写信控告冯纪忠,说这是精神污染,说他整个设计都是资产阶级精神,是崇洋媚外。铺地竟然用石块,而不用混凝土,这就是资产阶级情调等等。冯纪忠是顶着压力做何陋轩的,事后他才解释为什么用了三个分别旋转成30度、60度、120度的基座,这代表了时代的彷徨感,这个时代在开放,寻找方向,这个时代同样诚惶诚恐。
发表于 2016-9-2 16: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上面的亭子再一次找回它的传统,坐南朝北,把传统的东西很专注地放到上面。特别强调每一段弧墙都有独立中心和高度。冯纪忠先生有一些很脍炙人口的理念,比如“以古为新”,要有古意但是不全盘模仿它,他所说的古具体是什么?在方塔园的设计中,他希望有宋朝的韵味在流动,这有三层含义:在方塔园里面,主体文物塔是宋朝的,相对于明清比较精致的园林,宋朝的美学更舒展更大方,借助于宋朝的美学轮廓,得以把西方现代形式特点如流动、开放等等放在里面,因此可以把大片草地、广场这种开阔的空间具有了可能性。第三,他也说宋代的精神比较追求个性表达,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我觉得冯纪忠的作品是80年代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以极低的造价实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对他那个时代的愤慨。即使经过了文革十年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破坏以后,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非常可惜的是这个作品在80年代没有激起任何影响,80年代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宏大叙事,要么是现代主义,要么是当前的改革开放,传统对前卫的人来说就是专制,就是保守,80年代崇尚西化,商业化,喜欢大项目,喜欢酒店等等,这样一个低调的建筑反而没有引起重视。
发表于 2016-9-2 16: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冯纪忠设计的何陋轩,体现了中国80年代语境的变形,建筑细节处处都地方化了,精髓却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作为独立的元素,那些已经地方化的屋顶,平台的扭转等等全部都变形,从而与当地的景观发生关系。
发表于 2016-9-2 16: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一些中国建筑师的心目中,冯纪忠先生占有特殊的位置。“文革”和“文革”以前的事情,在人们的刻意忘却中,早已成为过去,而冯先生在今天的位置,主要在于一组作品,松江方塔园与何陋轩。这组作品的孤独气质,就如冯先生骨子里的孤傲气质一样,将世界置于远处,有着自己清楚的价值判断,并不在乎什么是周遭世界的主流变化。
发表于 2016-9-2 16: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冯先生和这个世界刻意保持距离,这个世界的人们却也并不真的在乎他,我想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在同辈分量可比的建筑师中,他或许是获得官方荣誉最少的一位。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同济大学执教,同济的师生提起他都像在谈化外仙人。
发表于 2016-9-2 16: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针对建筑本身的传承困难,则是另一种方式。1980年代初,我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读本科。中国建筑师学会苦于中国建筑缺乏有新意的设计,组织八大院校搞设计竞赛,项目是在青岛的中国建筑中心,实际上是建筑师的疗养院。南工很重视,组织博士、硕士为主的青年教师团队搞集体会战。那时,冯先生的松江方塔园已建成,何陋轩应该还没有建成,其中北大门是很轰动的作品。一夜,我偶然逛入建筑教研室,满屋子的学长在画图。见到我进来,有人就说,听说你最爱提批判意见,就评价一下我们的方案吧!我仔细看了图纸,地道的铅笔制图,很棒的铅笔素描效果图,让人佩服,但我一眼就见到冯先生的北大门赫然纸上。我就问,为什么要抄北大门呢?满屋哄笑。有人就说,看吧!终于有人说出来了。我就觉得自己像是《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真相的孩子。负责的学长就有点脸红,说冯先生的北大门设计得太好,实在想不出比那个更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8 19:25 , Processed in 0.08911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