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 17: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二期更是这样,二期要保证每个单体的独立性,逼迫他不得不每一个房子都追求独立的表达,这个时候产生一个问题,高品质形式的演练不可否认地,暴露出中国建筑师诠释角度的问题,当你已经在操作城市的时候,你的美学,你的文化定位依然定位在古典园林上面,依然有内在的文化矛盾。
发表于 2016-9-2 17: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很有意思的是贝聿铭先生设计香山饭店的时候,主动选了香山,把他的房子建在古代人山水画背景中来解释他的文化理想。王澍则不光是把房子移到郊区中来探讨中国古典传统,他同时还改造了主体——让现代人成为古代人,才能理解房子本身成为人造风景,需要一系列的概念的转换,才能进入它整个的诠释系统里面。
发表于 2016-9-2 17: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2000年,第二个趋势,我认为是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出现——国家资本主义风格,它是红色的共同主义,修大个房子的革命传统,加上1990年之后全球资本流动吹动了对都市奇观的热衷,形成了中国这种现象,集中搞三峡,中央电视台大楼都是这样的案例。这种集中资源,集中人力操作的方式,加上明星建筑师对都市奇观的热衷,形成中国当代的精品。它的形式语言可以很不同,可以是民族的,可以是前卫的,它的共同点就是宏大、铺张、浪费。因为没有必要的监督资金使用的程序,突破极限和权力过渡集中的政府结合起来,经常造成一些惊人的不合理的现象。
发表于 2016-9-2 17: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举一个例子,比如鸟巢大家都喜欢,都很好看,尤其里面的空间很令人振奋。但如果把所有的柱子全拆掉,体育场还会在那,因为整个体育场是混凝土修起来的,与外面的钢柱完全脱离。这些钢柱一开始是要支撑两片移动的屋盖,后来奥运会委员会说这个造价太高。要么取消屋盖,要么减化钢架草案,建筑师说我可以取消屋盖,但得保留整个立面效果,整个巨大的体育场,沉降、伸缩都有问题,不得不切成四块,中间有沉降缝,因为这两个体系不同,钢结构必须脱离,最后变成钢柱不支撑整个体育场,为什么需要1米2这么大柱子,因为想利用斜度把里面的防火楼梯挡住,在电脑一画都是1.2米,但它只支撑了它自己,所有的决策不是为了省钱,而是效果,这些都形成国家资本主义的风格。
发表于 2016-9-2 17: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08年,大家都有一种震撼的体验,奥运会这样宏大的项目显示出这个国家已经是大国崛起了,四川地震却突然暴露出它还有那么脆弱的软肋,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基本的教学、生活设施还那么脆弱。这种戏剧性的矛盾似乎唤醒了一些社会意识。刘家琨进入废墟闻到死亡的气息,他碰到一个死去小女孩的父母,他自己设计了19平米的小纪念馆,不是弘扬爱国主义,纪念伟人的,可能是中国最小的一个纪念个人的纪念馆——地震的帐篷,直接固定变成永久性小孩遗物的庇护所。刘家琨这个项目的力量更多在象征意义和社会批判性上面。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来到地震灾区带来更有建设性的启发,震区的老百姓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工业化的建筑体系的发展,让他们自己修房子,其实很困难,谢英俊的想法是要把建造权还给老百姓,要把所有的节点减化,要培训当地居民就能学会自己形成社团一起把房子修出来,造价只要市场价的1/4,建筑师不能仅局限于形式问题,好多建筑师在城市的星巴克中一起讨论如何进行震后重建,却没有任何跟当地居民交流的技巧。
发表于 2016-9-2 17: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2008年,《南方都市报》提出一个口号:“走向公民的建筑”,是对走向新建筑的一个回应,他们认为中国在走向公民社会的进程里,建筑应该成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应该能做出一些贡献,其中一个终身成就奖就奖给冯纪忠先生,以表彰他推动中国城市规划现代教育的贡献。
   差不多过了这三十年,为什么我说前途未卜,公民建筑很难说是一个大势所趋,现在只是一个苗头而已。公民社会这个词现在都不建议使用,要称为公共社会,而要“走向公共建筑”这个含义就不一样了。
发表于 2016-9-2 17: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想说这30年中,思想之源还是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往前走。80年代的开放社会是现代性和文化象征性的追求,90年代建筑自主语言,建筑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2000年里以来公民社会追求的一些觉醒,这已经成为一些可贵的思想。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
发表于 2016-9-2 17: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知识分子有可能还生活在自己塑造的巨大文化幻想中,80年代还可以理解,贝聿铭做实验到山林里面去做,王澍把一个城市体量诠释为园林的体量等等。有我们在文化上老是讨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包括现在说的乡村建设,其实是一帮知识分子跑到乡村去,寄情山水。一方面乡村山林的资源很少,另一方面规划师建筑师们面临着黑压压的指标。我们往未来看,我有一组很具体的指标,2010年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的比例是49.6%,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经常说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其实从这个临界点开始它正在从农业国家转向城市国家。中国正是这样,80年代没有城市化的概念,90年代萌芽,2000年开始意识到城市化是推动GDP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中国政府制定非常高端的项目,2030年中国将实现70%城市化,意味着中国将有10亿人口是城市人口,只有30%的人口留在农村。2025年将有3.5亿人将从农村涌入城市,要么是新修出来的城市,要么就是已有的城市。3.5亿是什么概念?比全美国的人口还要多,就是说从今年开始到2025年我们要把全美的人口都移到城市中去。
发表于 2016-9-2 17: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城市是人们聚集在一起,但其社会政治性的含义是什么?很少有人探讨,我给大家念一下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在《人的条件》(TheHumanCondition)中的一句话:
   “生成力量的唯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是人们生活在一起。只有当人们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行动的潜力才会一直呈现,力量也才属于他们。所以城市的基础,即城邦聚在一起,它曾一直是所有西方政治组织的基本立场”,城邦就是城市,的确是力量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回到“超有机”这个主题上来,我看到诠释中说它表现在中国城市乡村的有机和无机的渗透,我觉得不然,更深刻的意义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危机紧密互动的过程。在阿伦特眼里这一群人在一起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只有紧密住在一起,他们联系方便,他们交流思想会越来越容易,他们通信动员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越来越独立的思想,他们会形成最先进的政治。从这种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其实就是公民社会的进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8 17:01 , Processed in 0.18720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