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6 1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贝聿铭对建筑本源的思考是十分透彻的,例如在巴黎卢浮宫前建起一座玻璃金字塔,就是追溯到人类穴居的起源上,只是用玻璃的材料消解掉其形体。而在北京的香山宾馆,和在苏州博物馆两个项目中,也展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苏州博物馆可能是目前最能表达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
发表于 2016-9-6 1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发表于 2016-9-6 1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其实每个国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中国的古建情结,因为中国的建筑哲学亦来源于中国的本源哲学---易学。只是在这个集体浮躁的时代,大家都很难停下来去想一下,去反思一下,到底中国二字意味着什么,中国现在真的需要大师出现去树立榜样,让沉寂了一个世纪的本土建筑重现光辉,让本土建筑师看见希望。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单单是经济繁荣,背后文化却呈现衰容。没人会尊重一个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人。
发表于 2016-9-6 11: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2006)日本著名的建筑实践家和建筑教育家,曾任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一批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例如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都曾师从筱原一男。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1925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5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后留校任教,1987年后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授。
发表于 2016-9-6 11: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2006)是对当地后世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1953年从东京工业大学毕业后,筱原一男在他的母校开始了教学生涯。日本一些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例如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和坂本一成,都曾师从筱原一男。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筱原一男开始了他的住宅设计实践,探索日本的传统建筑的创新。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研究,实践在他60-70年代间建造的住宅上,如久我山住宅(House in Kugayama 1954)和白屋(House in White 1966)。
发表于 2016-9-6 11: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受筱原一男的影响,把独具的空间魅力与缜密的哲学思辨相结合的建筑师称之“Shinohara School”(筱原学派)或“Episteme School”(知学派)
发表于 2016-9-6 1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1964年8月,《日本建筑师》刊登了筱原的经典之作“三种原空间”。文章阐明了他正在发展的建筑理论基础,即存在三种类型的“具象实体”空间,包括功能空间(functional space)、装饰空间(ornamental space)和象征空间(symbolic space),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建筑的基本形式价值。
发表于 2016-9-6 1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筱原一男将其自身的作品按照思想的展开归纳为样式。“第1样式”是热衷于日本传统,并从中提取出“分割/连接”、“正面性”的手法的时期。“第2样式”则转向在无机立方体外壳中加入名为“龟裂的空间”的强烈的垂直性空间。“第3样式”筱原提出了“裸形的事物”。“第4样式”:“激进的混沌”、“现代·之后”、“随机的噪音”。
发表于 2016-9-6 1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白之家(第一样式)
第一样式关键词:“传统”、“分割/连接”、“正面性”。

“白之家”[3]  所思考的问题是筱原一男当时提出的“正面性”[4]  的表现(这种“正面性”是日本也包括中国所具有的基本性格之一)。筱原认为东方的建筑一直以来对正面性的关注极高,往往通过正面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营造出视线直视对象建筑的正面性所呈现出的紧张感。筱原认为,日本传统的建筑中没有时间和体积,时间呈现片段化,而建筑师平面板片的组合,“正面性”不仅存在于室外,也存在于传统空间的室内。筱原试图将“正面性”的一点转化成多点的“多样性”空间,“白之家”就是从“正面性”到“多样性”的探讨。中心柱的木
材物质性给予保留,并支撑起上部斜撑和坡屋架,四周墙面全部涂白。于是视线无论在哪个角度,只要看到柱子,就无法躲过作为木柱背景的白墙,木柱和白墙之间的进深被具象与抽象的物质操作压缩而呈现为平面。同时,圆形截面的木柱本身没有正面与背面的区分,木柱的“正面”于“背面”视观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界定,木柱和白墙都是“即物的”,仅作为关系建构的物质而存在。观者在观看木柱与四片不同白墙时是不连续的,因此时间也被切断。木柱的存在强化了作为支撑的“阶层性”形式,木柱因“支撑”存在被强化而被赋予了象征性。这种象征性的“阶层性”在10年后“上原街道的住宅”中部突然出现的斜向混凝土支撑中被极度强化。
发表于 2016-9-6 11: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第二样式关键词:“龟裂的空间”、“立方体(cube)”
筱原第二样式最显著的就是“长方体”模块(cubic module,通常也称为矩形实体)。第二样式的出现可以通过筱原提到的“龟裂空间(fissure space)”清晰辨认(建筑师本人认为可以从1970年算起)。他这样描述自己最初的设想:“视线穿透山谷般幽深的空间到达开阔处,光线从高处倾泻而下。上方又一个山谷般的空间——或是梯井——引导向上的趋势。”未完之家(有着不完整空间的住宅)的核心空间是对这段描述最好的例证,但即使观者常常误读其具有象征性,筱原还是否认他在设计中带有任何有意识的象征意图。
未完之家的设计充分展现了第二样式无分割的平面系统,同期其他住宅也多样地展示着这个主题。虽然筱之家(木结构)和未完之家、山城之家结构不同,但筱原认为,筱之家和未完之家重要的革新意义在于垂直性(德勒兹的纵向性)——日本传统建筑罕有垂直性,即使是高大空间,也强调水平向延展。除了强调垂直,两个建筑各自的双轴对称带来了一种新的抽象性。40年前《新建筑》同刊发表这两个建筑时,建筑师在《超越象征空间》中写道:“古铜色墙(筱之家)和白墙(未完之家)包围的空间顶着天光,除了垂直性,什么都消除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8 01:05 , Processed in 0.08631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