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6 1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长城下的公社·竹屋"是比隈研吾本身更有印象一些。

这位日本设计师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的旁边建起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实践了他的"负建筑"理念。

那么,什么是"负建筑"呢?翻开这本书,隈研吾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他的答案,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建筑师对自身使命的叩问和思索。
发表于 2016-9-6 1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隈研吾却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发表于 2016-9-6 11: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朱锷 旅日著名平面设计师
发表于 2016-9-6 11: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负建筑反造型自然的素材 organic form 或者natural pattern 之類,kuma san的邏輯很容易為觀眾理解,让建筑设计不去关注体块造型形势操作而是素材,回归东方传统,重识材料和人感官的联系。为什么学院派出身的人有这个觉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在东京设计的著名柱头建筑受到非议而使其反思因祸得福,二是材料建筑渐为国际学术界热门话题因势利导。

作者:米大咖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73083/answer/202036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发表于 2016-9-6 11: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反造型貌似很振奋人心,但除非都转行做了室内设计否则难免要出个造型,所以Kuma san索性就经常拿坡屋顶家形这个最负建筑的形式来配以土木材质,精致的构造,传统的技法等等,实现颇有品味的表皮效果,熟悉建筑师本人的都知道其实他并非热衷理论而是颇具头脑且拿得出不同的作品,作品需要一个说法,就像LV需要一段"历史"
发表于 2016-9-6 11: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以战胜环境的姿态存在的,负建筑正是反其道而行的,与环境更相容的低姿态的建筑。
发表于 2016-9-6 1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负建筑》是隈研吾多年的文集,有很多讲历史的东西,有很多对建筑领域的看法,甚至是牢骚。但对我最重要的,是能从中看出一直以来隈研吾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批判。读罢此书之后,还是让我对建筑与环境融合这个听起来人人都明白的东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多次提到了主体与客体,一直以来占据主流的方向里,人是主体对应建筑是客体,建筑是主体对应环境是客体,场是主体对应物是客体,等等之类,我们将设计里的各个部分明确的划分开,每个部分都对应了自己明确的角色,建筑的各种部分被分割,割裂,而这种割裂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世界难道是这样的吗,我们难道是生活在被划分成一块一块的地球上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融合的,混沌的,是没法被科学分割开的。

发表于 2016-9-6 11: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对应到隈研吾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设计都很重视整体的感受,不激进,不保守。打破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将整个场当做一个融合的气来做,人、建筑、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的场。注意是界限的消失不是边界的消失,这里是和正常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不一样的地方,负建筑的取名应该也是由这里来的。

发表于 2016-9-6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关肇邺老爷子说过,建筑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新奇与豪华
吴良镛老爷子说过,方向永远高于方法。
我是搞民居的,跟这俩位老先生学术方向不同,但这两个观念却使我受益匪浅。
隈研吾的负建筑,不就是关老爷子的得体二字么?
发表于 2016-9-6 1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人生在世,三观最重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这三观是近乎本性难以改变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总有些人跟你是本性相近的。
做建筑,也有自己的三观,隈研吾的这个建筑观,我觉得很对路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7 07:58 , Processed in 0.0893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