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6 12: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浓妆艳抹,有人喜欢淡雅清新灰黑沉闷,就像路边摊五颜六色,阿玛尼一片灰黑。其实倒也不能说谁就高谁一等,审美观这东西不可言说。
但是品质是人人都看得见,说得清的。
现在的人类社会的现实就是,从建筑的造价规模来说,人类建筑还处在温饱-贫困阶段,绝大多数业主根本无力负担真正高品质的建筑成本,要想有优秀的品质,就不能把建筑造型做得太奇异,成本允许的建造技术也无力完成稍许复杂的造型设计。比如广州歌剧院的建造质量。。。
我们只有把建筑造型控制住,才可能达到说得过去的品质。
所以你看苹果新总部只能是个圆圈,算是有点复杂了。
否则弄个扎哈的外形,以乔帮主的品质要求,用爱疯的金属工艺水准建造一栋几十万方的建筑,我看把苹果整个卖了也造不起。。。

发表于 2016-9-6 12: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前年在厦门听了隈研吾一次短暂演讲,基本上是对其案例做了一些介绍。后来回家路上有几点想法就记在手机上,可能是我一腔情愿地解读,贴在这里。

• 负建筑可解读为:内敛的,对自然没有敌意的,好用的,不强势的,直至消失的。
发表于 2016-9-6 12: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 隈研吾提炼的手法:尊重场地,尊重历史,借鉴当地文化或特色自然形态,如当地的再生玻璃,当地的断崖地貌以及石榴果的形态。
发表于 2016-9-6 1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 隈研吾通过材质(如砖、瓦、木片、玻璃块)的悬挂或吊装,形成一种量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有时候逐渐转化为自由的无序,是一个过渡,而本身这种量的秩序又是内敛的,是通透的,建筑内外没有强硬的分割,因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称为融合。
发表于 2016-9-6 12: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 因此让建筑消失并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筑(相对过去建筑作为空间占有物的强势姿态)在历史、文化、环境面前的”消失“,他不在是场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也不是统占空间的专制者,而是服务者,是附属的地位。
发表于 2016-9-6 1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张永和在1997年出版了《非常建筑》一书,记载了自己的建筑思想和作品。张永和的建筑思想明确而且简练,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建筑设计的倾向:"事件"建筑、中西对立以及"漫游"建筑。前两者基本上对应了书中的"承"和"转",而与"事件"建筑相去不远的"漫游"建筑则一直隐约贯穿张所有的设计,同时也是许许多多看重建筑艺术性的人所共有的思维方式。
发表于 2016-9-6 12: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这里,所谓建造与建筑的空间、营造的方法以及基地的环境有关,而思辩则和语言逻辑及思考习惯有关,事实上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有关哲学问题,正产生于我们"对语言逻辑的误解"。虽然后来张永和宣称自己的兴趣在于"一个将建造而不是理论(如哲学)作为起点的设计实践",但却并没有妨碍他在建造过程中的种种思辩。从“概念”到“活儿”张永和曾经感慨国内对于他的误解他表示:自己其实是一个最关心建筑中诸如“建造”“材料”等基本问题的建筑师。
发表于 2016-9-6 1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然而这种误解却恰恰始于他1997年出版的《非常建筑》书中罗列了众多建筑学基本概念的演绎、质疑、错用以及其他领域概念在建筑层面的偷换却完全看不到“中国建筑学意义”中的“房子”以及任何对于材料、场地进行物质化的考虑。更要命的是张永和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但又被曲解的工匠气———对于建造与材料的重视和书中的那些充满陌生感、半是逻辑推演半是哲学玄思的概念思考搅和在了一起———张永和顺其自然地被“捏造”成了一个另类建筑师、先锋建筑师、实验建筑师。
发表于 2016-9-6 12: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之“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 图)。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拱、梁、榑、瓦、檐为其“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榑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发表于 2016-9-6 12: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7 07:57 , Processed in 0.07707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