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9 15: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构 架 六朝木构虽已无存,但自碑刻及敦煌壁画中,尚可窥其构架之大概。屋宇均以木为架,施立颊心柱以安直棂窗。窗上复加横枋,枋上施人字形斗拱。至于屋内梁架,则自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梁上之人字形叉手及汉朱鲔墓祠叉手推测,再证以神通寺塔内廊顶上施用三角形石板以承屋顶,则叉手结构之施用,殆亦为当时通常所见也。
发表于 2016-9-9 15: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平棊藻井 平棊藻井于汉代已有之,六朝实物见于云冈、天龙山石窟。云冈窟顶多刻作平棊,以支条分格,有作方格者,有作斗八者,但其分划,随室形状,颇不一律。平棊藻井装饰母题以莲花及飞仙为主,亦有用龙者,但不多见。天龙山石窟顶多作盝顶形,饰以浮雕飞仙,其中多数已流落国外,纽约温氏(Winthrop Collection)所藏数石尤精。
发表于 2016-9-9 15: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屋顶及瓦饰 现存北魏三塔,其屋盖结构均非正常瓦顶,不足为当时屋顶实例。神通寺塔顶作阶级形方锥体,当为此式塔上所通用。其顶上刹,于须弥座上四角立山花蕉叶,中立相轮,最上安宝珠。嵩岳寺塔及佛光寺塔刹,均于覆莲座或莲花形之宝瓶上安相轮,与神通寺塔刹迥异。
发表于 2016-9-9 15: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云冈窟壁浮雕屋顶均为四注式,无歇山,硬山,悬山等。龙门古阳洞一小龛则作歇山顶。屋角或上翘或不翘,无角梁之表示。檐椽皆一层。瓦皆筒瓦板瓦。屋脊两端安鸱尾,脊中央及角脊,以凤凰为饰,凤凰与鸱尾之间,亦有间以三角形火焰者。浮雕佛塔之瓦,各层博脊均有合角鸱尾,塔顶刹则与神通寺塔极相似。更有单层小塔,顶圆,盖印度窣堵坡之样式也。

  定兴北齐石柱屋顶亦四注式。瓦为筒板瓦。垂脊前端下段低落一级,以两筒瓦扣盖,此法亦见于汉明器中。
发表于 2016-9-9 15: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雕 饰 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著而久远之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结构,而在雕饰。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种类奇多,什九为外国传入之母题,其中希腊,波斯纹样,经健陀罗输入者尤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不见于中国周汉各纹饰中。中国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莲等等,均导源于希腊Acanthus 叶者也。
发表于 2016-9-9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莲花为佛教圣花,其源虽出于印度,但其莲瓣形之雕饰,则无疑采自希腊之“卵箭纹”(egg-and-dart)。因莲瓣之带有象征意义,遂普传至今。它如莲珠(beads),花绳(garlands),束苇(reeds),亦均为希腊母题。前述之爱奥尼克式卷耳柱头,亦来自希腊者也。
发表于 2016-9-9 15: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以相背兽头为斗拱,无疑为波斯柱头之应用。狮子之用,亦颇带波斯色彩。锯齿纹,殆亦来自波斯者。至于纯印度本土之影响,反不多见。

  中国固有纹饰,见于云冈者不多,鸟兽母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饕餮等等,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亦见于各处。

  响堂山北齐窟雕饰母题多不出上述各种,然其刀法则较准确,棱角较分明,作风迥异也。
发表于 2016-9-11 0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首先关于梁思成保护两座古城一事......个人认为是有些夸大了。奈良和京都有唐风遗韵确实不假,但是仅仅集中在非常有限的几个地点周围。尤其是奈良,基本上就是个城乡结合部......你以为唐长安城气势磅礴?错了!民宅的层数是严格受限制的,所以一眼望去基本看不到什么。

发表于 2016-9-11 0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日本真正的古建筑,像法隆寺,唐招提寺什么的,都集中在奈良,京都的建筑鲜有超过一千年的。
那场应仁之乱差不多是把平安京的原长安布局彻底毁掉了吧,丰臣秀吉重建的京都完全和平安京不一样了。
发表于 2016-9-11 0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对于几乎绝大部分东方木构体系的建筑文化而言,“修旧如新”其实原本是建筑整修的第一原则。古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意识,除了个别的一些建筑可能由于独特的历史价值受到少数人的保护(比如我国很多古代石刻依存都是由地方士绅建造围墙房屋保护的,但这个数字很少)。苏东坡在《东坡志林》提到,他曾在见过某地汉代的讲堂,并认为这是海内遗留下来的最古建筑。推想起来可能是类似武梁祠的石造建筑。不论如何,苏东坡如在当地任职,肯定会设法保护这座建筑。但这是相对特殊的历史建筑而言。与此相对,对于实用建筑,不论是宅邸宫殿还是坛庙城垣,既然是生活中使用的一部分,要求其新而坚固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以想见,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如维修一座木构建筑,那么必然是丢弃全部腐朽的木料,替换上新的木料,用时兴的架构取代原有的架构(屋架制度无论中日韩,历史上都是不断演变的),最后再粉刷一新(或者全部拆除重建)。这种做法的原因,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将其归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土木结构保存不及石构;主观上东亚文化就有不求木构建筑长久的传统,基本是公允正确的。所以首先,说只有日本人追求“修旧如新”的效果是不准确的,更不能说替换部件或者改变内部结构的维修方式是日本做法,因为整个东亚地区前现代建筑维修的指导思想都是“修旧如新”。只不过由于日本潮湿的气候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比如许多神社的造替制度),这一点显得比较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7-29 13:55 , Processed in 0.13366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