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0 11: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炎炎夏日,我应邀去襄阳讲学,于是有了一次重回故乡的机会。我出生于洪湖,曾在襄阳工作了十八个年头,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留在了这片土地。因此,我曾为《文汇报》撰文《我是襄阳人》。
    襄阳电视台“天下襄阳人”栏目组主编王成得知后,高兴地找到我下榻的宾馆:“这下可省事了,我们正要准备到北京去找您访谈呢。这两天,我们的主持人就跟着你。”我哈哈一笑:“这规格也太高了吧?”
    1999年,我离开了襄阳,但对汉水文化的探寻一直没有停步。行走中,我结识一群襄阳新朋友,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拾穗者”,意在拾取文化的碎片。我与他们有个约定,一同游历一次襄阳汉江。自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汉水上游兴建丹江口大坝后,汉江的水变少了,河道变窄了。2010年,襄阳政府在下游筑了坝,又把城区的水位抬了起来,让江面几乎扩大了一倍,于是出现了“城中平湖”的胜景。
    今年7月29日早晨,是一个爽朗的晴天。虽然天气有点闷,行走江边,微风阵阵,便凉爽了。按照约定,我们在樊城汉水边的公馆门码头见面。一条机动船静静地停泊在码头上。铁壳,支着顶,四周通风,载客量为30人。公馆门码头原为土码头,清道光八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樊城堤防时,改建成石码头。道光十六年,后人为缅怀郑敦允修筑石堤、造福于民的功绩,在码头西北侧建郑公祠,并在码头平台驳岸正中镶嵌阴刻“民不能忘”石碑一方。
发表于 2016-9-20 1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拾穗者”的联络员邓粮,早早地守候在码头上迎候我。这是个壮实的汉子,嗓门高,乡音重,特热情。他一一向我介绍他的队友:刘浪、李秀桦、艾子、阳光、襄江水、西风瘦马、嫁与东风、楚留香,还有一位特邀的绿色汉江成员耿文杰,总共11人。
    这是一群有着使命感的拾穗者。2005年,襄阳背包客李秀桦、摄影爱好者张玉涛和大学教师邵爱民,三个彼此并不熟悉的年轻人,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他们以“捡拾”和传播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为已任,开始了艰难的行走。几年来,他们利用公余时间,坚定地行走着,步履越来越清晰,成果越来越丰厚。时至今日,这个团队已发展到了17人。
    七年中,这群“文化草根”踏访了汉水沿岸的许多小镇、古寨,拍摄了万余张图片,做了数万字的采访笔记,形成了《南漳古山寨》、《南漳古山寨探源》、《保安寨:从嘉庆到同治》、《南召楚长城与南漳古山寨》等一大批寻访成果。这些成果源源不断地发表在报刊媒体上,甚至上了权威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向社会报告和展示汉水文化的精彩,呼吁抢救历史文化遗存的紧迫。去年底,他们结集出版了50多万字的《拾穗集——民间团队的七年行走》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我的《汉水文化探源》一书中的近百幅照片,全是由他们提供的。
    我曾为一些报刊撰文写道:我与这帮拾穗者哥们不曾谋面,但每日都牵挂着他们。我与他们在博客上交流,在电话中沟通,我的思绪常常跟着他们寻觅的足迹远行,为他们的安危担忧,更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执著追求而加油喝彩……
发表于 2016-9-20 1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钻进船舱,一帮哥们、妹们围了上来,很是亲热。艾子告诉我,早晨出门时,女儿问她干什么去?她说,去见王雄伯伯。女儿赶紧说道,代问王菁姐姐好啊。我很吃惊:“你女儿怎么认识俺家女儿王菁的啊?”艾子说:“女儿这多年坚持读你的汉水文化博客呢,自从读了你的《俺家女儿长大了》那篇博文后,就特崇拜王菁姐姐呢。”
    我自豪地向随行的襄阳电视台记者介绍:这些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是汉水文化辛勤的“拾穗者”。这些年来,他们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这条江和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忠诚,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面对平静清澈的汉江水,美女主持人纪晶问我:“你生长于洪湖水乡,你感觉汉江的水与洪湖水有什么不同么?”我笑了笑:“洪湖水浪打浪,汉江水凝重啊。”纪晶追问道:“怎么理解?”我说:“这种凝重感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水历史的沧桑感,二是汉水文化的穿透力。”
发表于 2016-9-20 11: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至于各个建筑物之布置,如古东西阶之制,在元代尚见一二罕例,明以

  后遂不复见。正殿与寝殿间之柱廊,为金代建筑最特殊之布置法(第 106 图) 元代尚沿用之(第 110 图),至明清亦极罕见。而清宫殿中所喜用之“勾连 搭”以增加屋之进深者,则前所未见之配置法也。
发表于 2016-9-20 11: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就建筑物之型类言,如殿宇厅堂楼阁等,虽结构及细节上有特征,但均

  为前代所有之类型。其为元明清以后所特有者,个别分析如下:
发表于 2016-9-20 11: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城及城楼城及城楼,实物仅及明初,元以前实物,除山东泰安岱庙门 为可疑之金元遗构外,尚未发现也。山西大同城门楼,为城楼最古实例,建 于明洪武间,其平面凸字形,以抱厦向外,与后世适反其方向。北京城楼为 重层之木构楼,其中阜成门为明中叶物,其余均清代所建。北京角楼及各瓮 城之箭楼闸楼,均为特殊之建筑型类,甃以厚墙,墙设小窗,为坚强之防御 建筑,不若城楼之纯为观瞻建筑也。至若皇城及紫禁城之门楼角楼,均单层, 其结构装饰与宫殿相同,盖重庄严华贵,以观瞻为前题也。

  
发表于 2016-9-20 11: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砖殿元以前之砖建筑,除墓藏外,鲜有穹窿或筒券者。唐宋无数砖 塔除以券为门外,内部结构多叠涩支出,未尝见真正之发券。自明中叶以后, 以筒券为殿屋之风骤兴,如山西五台山显庆寺,太原永祚寺(第 144 图), 江苏吴县开元寺,四川峨眉万年寺,均有明代之无梁殿。至于清代则如北京 西山无梁殿(第 188 图)及北海颐和园等处所见,实例不可胜数,此法之应 用,与耶稣会士之东来有无关系,颇堪寻味。
发表于 2016-9-20 11: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佛塔自元以后,不复见木塔之建造。砖塔已以八角平面为其标准形 制,偶亦有作六角形者,仅极少数例外,尚作方形。塔上斗拱之施用,亦随
发表于 2016-9-20 11: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木构比例而缩小,于是檐出亦短,佛塔之外轮廓线上已失去其檐下深影之水 平重线。在塔身之收分上,各层相等收分,外线已鲜见唐宋圆和卷杀。塔表 以琉璃为饰,亦为明清特征。瓶形塔之出现,为此期佛塔建筑一新献,而在 此数百年间,各时期亦各有显着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双层须弥座,塔肚 肥圆,十三天硕大,而清塔则须弥座化为单层,塔肚渐趋瘦直,饰以眼光门, 十三天瘦直如柱,其形制变化殊甚焉
发表于 2016-9-20 1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陵墓明、清陵墓之制,前建戟门享殿,后筑宝城宝顶,立方城明楼, 皆为前代所无之特殊制度。明代戟门称棱恩门,享殿称棱恩殿;清代改棱恩 曰隆恩。明代宝城,如南京孝陵及昌平长陵,其平面均为圆形,而清代则有 正圆至长圆不等。方城明楼之后,以宝城之一部分作月牙城,为清代所常见, 而明代所无也。然而清诸陵中,形制亦极不一律。除宝顶之平面形状及月牙 城之可有可无外,并方城明楼亦可省却者,如西陵之慕陵是也。至于享殿及 其前之配置,明清大致相同,而清代诸陵尤为一律。

  清代地宫据样式房雷氏图,有仅一室一门,如慕陵者,亦有前后多重门 室相接者,则昌陵(第 164 图)、崇陵皆其实例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0-11 15:11 , Processed in 0.08510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