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1 10: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再往前20年,在北京报国寺里“公车上书”的千余名举人里也有贵州人乐嘉藻。当时乐有个人署名奏折直接上光绪皇帝,内容为主张全盘学习西方科学教育,其措辞激烈以至军机处留中不发。
归黔后,1902年,乐嘉藻等人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力行现代教育的贵阳师范学堂,学堂为公办,经费由地方筹集,教师多为日籍教员,所用教材从日本带来。1904年,乐与平刚等人发起成立贵州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并任会长。
1907年11月,乐参与张百麟等三十余人在贵阳田家巷镜秋轩照像馆集会,成立“自治学社”,以“学会”之名而行“革命”之实,学会的宗旨是“合群救亡”。后经平刚介绍,以自治学社加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
发表于 2016-9-21 10: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辛亥之秋,武昌首义,全国动荡。时,四川保路、云南光复消息相继传来。1911年11月2日,张百麟,杨昌铭、乐嘉藻,任可澄、周培艺,蔡岳等冒死入巡抚署,要求独立。巡抚沈瑜庆表示“吾家世受国恩,义不背畔”,张百麟、乐嘉藻等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凌晨起义。1911年11月4日,贵阳南厂新军首先发难,陆军小学起而应之,攻入城内,沈瑜庆见大势已去,乃手书承认贵州独立。作为贵州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乐后任大汉贵州军政府枢密员。唐继尧等摧毁革命组织,公赴京请愿,即未归黔。
1934年,乐嘉藻出版了他的《中国建筑史》,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山著作,本书迄今为后学所必读。
发表于 2016-9-21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从“公车上书”到辛亥革命,那一代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科学和进步做了些什么?乐嘉藻的足迹不该被我们忘记![1]
乐嘉藻《辛亥日记》是辛亥年贵州政治、社会及士绅生活的实录,如革命前并没有社会动乱,革命时也是政权和平移交。这些记录有别于以往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发表于 2016-9-21 10: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中国建筑史》巨大的尺度,突出的形象,在立面占很大比重的屋顶,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调……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
气派宏伟,恢阔舒展,造型浑厚,轮廊参差,装饰华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隋唐风格。隋唐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浪漫主义情调。
发表于 2016-9-21 10: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规格方整的城市,生动活泼的街市面貌,大量出现的私家和皇家园林,臻于成熟的造园手法……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明清风格,盛清建筑继承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情调。
雍容而大度,严谨而典丽,自由而委婉,亲切而宜人……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神。
发表于 2016-9-21 10: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从未受过任何建筑学专业熏陶训练的乐嘉藻,凭借一己之力,开始了他的有关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收集研究。各种图画、照片的收集,各种杂史地志的收集,纯为业余爱好。此事断断续续持续到他年过六十,乐嘉藻才开始将一辈子收集的资料写的零星文字,取出开始整理。他说此时的自己已经“精力衰减,屡作屡辍”,写成了两篇后,害怕自己精力一天不如一天,而这事又实在无法请人帮忙完成,所以就将这两篇东西加以修正,赶紧出版了。
这就是1933年出版的乐嘉藻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的由来。
发表于 2016-9-21 1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更有令人不解的,除去是否“史”的问题外,就是乐先生章节之分配。 为什么把屋盖与庭园放在一章?如屋盖是中国建筑之一部分,为什么乐老先 生只研究屋盖部分而不研究其他部分如梁,柱,台基,墙,斗拱,门窗装修 等等?而庭园,据乐先生自己说,是一种“特别之建筑装饰”(这是什么意 思先不讲),又为何与建筑“一部分”——屋盖——同一章呢?
发表于 2016-9-21 1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如果庭园是特别之建筑“装饰”,依此原则,则宫苑,民居,官衙,寺 观,城市,都成为“特别之建筑装饰”,那么请问建筑之本身又是什么呢? 名称与章节既如上述的令人不解,现在我们单取其中几个普通的例,一

  探书的本质。 第一编第七页论屋盖之曲线,先生说,“清代曲线,应载于“工部工程

  作法”中,余现手底无是书,故不能举”。请问这是正正经经说的还是当笑 话说的?中国四千年遗留下来的古籍中,关于建筑术的专书,只有宋《营造 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两书存在;而研究四十余年,着中国建筑史的 人,竟能“手底无是书”,已属奇怪,因此“故不能举”,更属奇怪;这岂 是着书立说的人所应有的态度?何不一张白纸,正中间一行楷书,“中国建 筑史”,下写“现因手底无参考书,故不能举”,最为简洁了当?
发表于 2016-9-21 10: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第一编后半关于庭园的历史或与史微有关系的纪录,则有第十页“周制, 皋门之内,应门之外,有三槐”一段;有“鉏麑触槐而死”的故事,和其它 两三处类似的史料。应门外的三槐,固然是当时的制度。至于赵盾院内有一 株槐树,有甚稀奇?何必大惊小怪引为史证?北方的槐树比北平街上的野狗 还多;赵宅院内有一株槐树,不要说不足为史证,况且何必要证?证又何益? 若连这都要大书特书,则我可以告诉乐先生,晋灵公家里有女人,有厨子, 厨子有手,因为“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 见其手??”。如此做法,则全部四库全书,都成了建筑史了。
发表于 2016-9-21 10: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乐先生对于史料之选择及应用是如此。至于他对于中国建筑之构造术之

  了解,则又何如?再举屋盖为例:他说“??屋盖上之曲线,其初乃原因于 技术与材料上之弱点而成之病象,??其后乃将错就错,利用之以为美,而 翘边与翘角,则又其自然之结果耳”。这是乐先生对中国屋顶之演变唯一的 解释,若是先生必作如是见解,至少也请老先生拿出一点有力的证据来。翘 边翘角又怎么“是其自然之结果”,我们也愿意明白。无论它是结构上有许 多极巧合的牵制所使然的,抑或是因美观上或实用上所需要,在合乎结构原 则之下而成功的,它绝对不是如乐先生所说那样神乎其神的“将错就错”哲 学的“自然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0-10 04:22 , Processed in 0.1353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