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1 15: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无数的无名氏建筑的建造者中,只有苏州的香山帮扬名天下,因为他们被明成祖拉去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其中有个叫蒯祥的工匠还官至工部侍郎,他参与和主持了紫禁城前三殿、乾清宫、坤宁宫的重建,北京衙署、北京隆福寺、南内,以及北京西苑殿宇的建造,包括设计建造承天门(今天安门)。香山帮虽然尊鲁班为祖师爷,但是在他们的崇拜中,蒯祥才是自己的祖师爷。香山帮作为苏州一个具有地域性的行帮组织,成员以同行、同乡的匠人为主,赵辰称之为“职业行会”。顾希佳在《中国民俗通志生产志》中写道,工匠的师承关系在旧时有着一定的系谱性,所收艺徒大多是该工匠的子弟、亲戚或同乡,以保证技艺不外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帮派。香山帮的工匠之间还有行话,即所谓“切口”,也是为了保证技艺不外泄。比如“木匠”叫“木角两”,“泥水匠”叫“水落里”,“工头”叫“蛇流子”,“小工”叫“叶龙”,切口主要运用了摹状、藏字、谐音、借代、拆字等方法,没有文字记载,依靠师徒之间口头传承,如今已经大量失传。
发表于 2016-9-21 1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中国无名氏建筑大部分是院落式的,苏州民居狭窄而多进深,皖南的院落有“四进堂”、“五进堂”,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云南的是一口印封闭围合的,正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在一个密集的城市中,争取到土地或者说争取到沿街的店面比朝向更重要,所以,有些民居会牺牲朝向,但是院落能够很好调节朝向的问题。在无名氏建筑中,有些院落中正房不朝南,但是厢房朝南,或者院落有二楼或者几进的话,也能住得比较舒适。
发表于 2016-9-21 15: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西方人有一块空地,会将房子放中间,周边建房而形成院落,将内部空间开放出来。

  赵辰说,中国的民居便是这类外部的封闭性与内部的开放性的结合。这与中国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儒家思想、以家庭为中心,对外不讲排场、不露富都有关联,也可以代表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家庭用围墙围起来,扩大到城市就需要用城墙围起来,国家也是这样,最后要用长城拦起来。
发表于 2016-9-21 15: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但是,这种传统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在广东、福建一带,华侨输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开始让散布乡间的无名氏建筑向空中发展。在广东开平,最高的碉楼有8层,兼具防涝防匪的功效。华侨从国外进口了水泥、钢筋、玻璃等建材,将碉楼的顶部做出哥特式的尖拱、巴洛克的装饰,甚至还有伊斯兰风格的叶形券拱等。碉楼的门楣彩画中有对火车、轮船、汽车等现代工具的描绘。为了防止匪患,楼顶还装了探照灯、警报器。它呈现着某种分裂的个性:一方面它是防御匪患的堡垒,另一方面,它绮丽的装饰又无时无刻不炫耀着主人的财富。
发表于 2016-9-21 15: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开平碉楼以其外表形式的强烈西洋式样却坐落于中国的乡间;如此的‘西化’却并不是殖民化和被动性的,甚至于其建造的历史也远远早于1840年的中西交恶之始。”在赵辰看来,这类只是顾及到民众的生机而主动、积极汲取其他文化长处,是一种最合理的良性文化发展。
发表于 2016-9-21 15: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西化的过程,碉楼也有一些仓促感。张复合、钱毅、杜丁凡合著的《开平碉楼:从迎龙楼到瑞石楼》一文中说道,修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碉楼大多由混凝土浇筑,英国进口的水泥、石灰和卵石搅拌而成,当时的工匠尚没有掌握混凝土配置、浇灌技术,三者的搭配比例比较随意,而且搅拌也很不均匀。碉楼的混凝土楼板通常架设在工字钢梁或钢筋混凝土梁上,楼板内一般配有钢筋,钢筋的使用比较随意,显然没有体现受力计算的结果,基本只起构造作用。墙体则通常不配钢筋。所以,就如同赵辰所说的,按照西方的方式来建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在家里放一座西洋钟要复杂得多,“因为建筑是一个在地的过程,而生根是很难的”。
发表于 2016-9-21 15: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修碉楼的都是开平当地的无名工匠,其中有一个叫“泥水享”的泥水师傅因为水泥预制构件做工精细,而成为当地的名师。此时,泥水师傅已经迅速取代了木工在工匠中的地位,掌墨师的角色也被更为现代的图纸取代,碉楼的设计图来自楼主从国外带回的图纸,也有请广州设计师设计的,当然,无名匠人依葫芦画瓢模仿的也不在少数。
发表于 2016-9-21 15: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又过了50年,中国乡间大规模地出现了依样画葫芦的修建工程。无名氏建筑师用水泥预制板、不锈钢装饰物、厕所瓷砖外墙仿制着一个个现代化的梦想。他们比祖先更追求速度与效率,也更满足于外在的形象。为了效仿浦东的东方明珠,他们甚至让三层小楼的尖顶顶了三个不锈钢钢珠。最近30多年修建的无名氏建筑通常被认为是恶俗。但是建筑史学家认为我们不应该过于苛刻。
发表于 2016-9-21 15: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因为传统的建造习惯、生活习惯已经部分或者全然消失了。所谓的恶俗是在以传统民居为比照时而实现的。但是,当生活习惯都已变化,又如何去保持整个传统呢?房子是要被使用的,而不是单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这不仅是一个建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赵辰说。
发表于 2016-9-21 15: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英文语境中,表达“学校建筑”涵义的词汇相当丰富,如“school architecture”、“school house”、“school plant”或“school building”等,[2]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school facility”或“school apparatus”等词汇开展与学校建筑相关的研究,其中以“school facility”指称的研究,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基本覆盖学校建筑研究。(注:例如Chan,T.C. & Richardson,M.D. Ins and outs of school facility management:more than bricks and mortar[M].Lanham:Scarecrow Education,2005;Wilcox,Glenn S. School Apparatus:a pros thesis[D].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98.)在学校建筑研究的学术发展史上,上述四个表达“学校建筑”含义的不同英语词汇更为频繁地出现在特定的时间阶段。在对学校建筑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早期,无论是亨利·巴纳德还是爱德华·罗伯森,均用“school architecture”意指学校建筑研究,于此同时,“school house”或“school-houses”也频繁的出现在当时期的文献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10-9 19:13 , Processed in 0.07941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