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1 13: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为了抵挡北方蒙古族的入侵,皇帝下令建设北京外城,把北京城建成一个回子型,但是因为财力有限,只建成一半便不得不收工,这样南城外的灾民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人。这一带也被老北京人称作南城即东起广渠门,西至广安门,北至前门、宣武门、崇文门,南至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20世纪50年代行政区划分,以前们大街为界。西边被称作宣武区,东边被称作崇文区。
发表于 2016-8-11 13: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虽然南城外的灾民成为北京人,但是南城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远远不如北城,原北京城内的居民更不会搬到南城与灾民同居为伍,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很多年。

    清王朝建立后,前门外大街至珠市口一带逐渐繁华起来,成为商家云集的地方。但是南城整体破旧局面改观不大。
发表于 2016-8-11 1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众所周知北京是以胡同为居的城市,但是南城没有一条像样的胡同,因为南城胡同形成的雏形是棚户,譬如摄影爱好者喜欢拍的大吉片,六号地都是如此。唯有前门大家廊坊头条二条的胡同等相对比较整齐。

    由于南城基础设施较差,解放前南城刮风时灰尘满天飞,下雨时又会积水形成水窑,老舍先生的小说龙须沟说的就是崇文区金鱼池一带发生的故事。
发表于 2016-8-11 14: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天坛 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共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圣地。每年的三孟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三孟即孟春、孟夏和孟冬。孟春为正月上辛日,皇帝在祁年殿祈谷,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孟夏为夏至日,在寰丘坛祈雨免旱;孟冬为冬至日,在寰丘坛祀天,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皇天上帝恩情
发表于 2016-8-11 14: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天坛距今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经十四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才告完成。  天坛建成初期,既在这里祭天又在这里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将北郊另建的地坛作为祀地场所之后,天地分祭,天坛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专门祭天的地方。  天坛呈"回"字型布局,设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的内外坛墙高大,而南面围墙相对较底,象征"天高地底";北面的内外坛墙呈圆弧型,南面围墙则呈方型,表示"天圆地方"。
发表于 2016-8-11 14: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地坛:又名方泽坛。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坛北向,汉白玉筑两层方台。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坛南有皇祇室五间,供奉黄地祇神牌位,西边有神库、神厨、祭器库、乐器库各五间,西有宰牲亭,西北有祭宫。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黄地祇神的处所。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9年改市民公园,现名地坛公园。 是以坛、庙、园林为特色的公园,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地方,是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庙坛,占地面积42.7公顷。
发表于 2016-8-11 14: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与地坛》是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铁生。
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发表于 2016-8-11 14: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发表于 2016-8-11 14: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住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发表于 2016-8-11 14: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6 02:28 , Processed in 0.07174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