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1:34

许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市场。在打造一个光明未来的口实下,克林顿延续了里根的新自由主义,解除了对市场的监管,瓦解了凯恩斯主义的社会项目。在企业身居要职的员工们,在快速增长的工资和股票期权福利的加持下,变得十分富有。从而掀起了一股过度消费的狂潮。在资本主义欣欣向荣的新氛围下,后现代的怀旧美学似乎已经过时。人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来赞美当下的自由与繁荣。由此,解构主义应运而生。解构主义者弘扬的是一个人人自有的世界,人们不再需要知道规则为何物。解构主义美学所要表现的是不稳定和碎片化的意涵,并且将这些特点弘扬为一个自由新时代的美德。由企业符号生产者组成的新文化资产阶级仍面临如下矛盾,如何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创造出永恒感,在日益分散的空间中创造出集中感,以及在日益分化的个体环境下创造出同一幻景。不过结构主义者与后现代不同的是,解构主义凸显了矛盾中前者的地位。这种看待新体制的积极视角,是建立在建筑在新经济的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之上的。高雅艺术领域中的精英建筑师本身即是新兴雅皮士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正是他们在为这个解除管制的全球经济提供着各种符号产品。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3:23

以往关于建筑史或城市规划式的著作,往往非常粗略地介绍一下社会背景,然后大量的论述进入到建筑或城市发展的领域。对发展背后的动因的考察不够重视。此书作者以非常大的篇幅来介绍了20世纪的经济背景和阶级关系。然后将建筑美学的发展嵌入到这种背景当中。因此感觉作者展现出了一副非常有条理的历史图景。简单来说,以往的著作中过于注重建筑或规划本身,而缺乏一条独特而有条理的line把这些内容串接起来。但我觉得以单一的马克思主义视角和布迪厄的文化创新理论来解释建筑美学的发展,可能会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而且书中的建筑美学非常灵验地对应着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变化,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感觉其中还是存在些问题的。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4:33

读完此书,让我对人和建筑之间的,本以为是很单纯的关系产生了极大地疑问与困惑。以鸟来比喻,人和建筑之间究竟是类似于鸟和鸟巢的关系还是鸟和鸟笼的关系?虽然两者都为鸟提供了一个栖息的空间,但是这两个空间本质上的目的却是大相径庭的。而建筑师夹在这当中,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3. 关于世界与生活:当代的世界,就是由资本所编制的一张网,在资本的逻辑中,世界就是以无目的的盈利为目的。在福利国家中如果尚有一丝躲避风波的缝隙,但在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地方,这张网可以将他的力量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活的方方面米娜。所有一切都被纳入这个体系当中。每个人都不自觉的异化为其中的一个工具,并且在消费主义的掩饰下,大都还快乐地沉浸在一个没有阶级的和谐乌托邦中,不免觉得有些悲凉。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7:10

我们知道,过去的这个世纪,尤其前50年,即1960年代前的阶段,是一个现代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象征,作为现代家庭的重要消费对象,成为现代主义一个天生的样板和楷模。而不可避免的,建筑不但被包裹在现代主义大潮之中,更成为现代主义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存在,不管你看与不看,建筑都坚实地耸立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作为现代主义的楷模,建筑作为现代主义的重要呈现,两者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密切的关联和影响。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7:41

如果我们把道路,以及道路沿岸的城市和景观都纳入建筑的范畴,那么,这两者间的关联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汽车穿梭于道路和城市之间,在加油站加油,在停车场休息,拉着从百货商场大包小包出来的民众,回到他们位于城市的高层公寓或位于郊区的独栋住宅中去。汽车、建筑与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已经发展到水乳交融的地步。难怪如今的年轻人张口闭口要买车买房,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不过它还是从侧面反映了汽车与建筑的时代关联。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8:22

量化生产、规模效应、实用主义、美学虚饰等等元素对汽车业的影响,也统统波及着建筑产业。对此,作者在书中展开了具体而全面的叙述和分析,呈现出了一幅脉络清晰的全景式画面。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局限于汽车和建筑这两个孤立的领域,而是将视野扩充至社会的发展,阶层的演化,并加入适当的对于人群心理的分析诠释,为汽车与建筑领域的美学变迁和产业发展赋予了一个清晰而丰富的背景。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8:54

毕竟美学是相通的,量化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并不专属于哪个领域。提到一百年前的英雄企业和产业,人们会想到福特公司和汽车产业,那么换做今天,人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跳入我脑海的是苹果公司和计算机产业(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产品等各种计算设备),当然,说起智能手机,由于历史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很难与近百年的美学史进行类比分析。但如果把时间拉伸二十年的时间,将比较对象延伸到功能性手机,这种美学类比应该就不会毫无头绪了。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5:59:24

比如,摩托罗拉最初大块头的大哥大手机,似乎可以和福特最初的Model A汽车相提并论,虽然前者的性价比和普及性不及后者,但两者的共性也非常明显——外观方正、平实,造型单一,注重功能、不注重美观等等。之后,手机小型化风潮来临,五花八门的小型手机纷纷问世:翻盖的,直板的,游戏型的,音乐型的,商务型的,女性专用的,等等。很像20世纪60年代汽车产业出现的个性化风潮,当年的各大厂商纷纷抛弃单一型的车款,推出各种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包括小型车、中型车、跑车、轿车、豪华商务车等等。继续发展下去,人们逐渐厌倦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看穿了厂商们用不同外壳包装雷同内核的把戏。此时,在手机业,乔布斯的苹果以一款横空出世的iPhone横扫整个行业,而在汽车业,我们也看到了硅谷冉冉升起的新星——创新汽车公司Tesla,这家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建的企业似乎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将会促成汽车业的重新洗牌。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03:45



  荀子之儒是战国末期的另一派有影响的儒学,实际上荀子虽然是儒家弟子,却是名副其实的杂家,其思想集儒、法、名等各学派于一体。作为儒家而言,荀子的思想是面孔严厉的;作为法家而言,荀子的思想则过于温和,很不彻底。荀子的学生韩非正是踏在荀子的肩膀上,将法家理论推向了严酷的极至。从李悝到商鞅,再到韩非,法家理论的刚性化,绝对化趋势十分明显,逐渐从脱离儒学走向了完全反儒,以至于取消了法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也就造成法家作为独立学术流派发生猝死。因此,后世汉儒所吸收的法家学术并不是韩非的法家,而是体现在荀子学术内的法家思想。从这种角度来说,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是更合理的,它与韩非对法家的理想化总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17:17

荀子的学术具有儒法双重性,因此谈论荀子应当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荀子之儒与孟子(孟轲)之儒的比较反映出荀子的法家倾向;第二阶段是通过荀子之法与韩非之法的比较反映出荀子的儒学根基。
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久没灌过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