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17:45

荀子与孟子同样师承孔子,据传说他们还曾在齐国稷下学宫共过事,但是荀子的学术观点明显与孟子所秉承的传统儒学存在差异,而主要差异就在于荀子所表现出的法家思想倾向。从儒家内部分化来看,荀子与孟子实际上是战国末期齐儒和鲁儒的代表人物。从上文姜太公与周公旦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齐鲁之间的文化传统是大相径庭的。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18:17

齐国自太公始注重修道养士,赏功尚贤,学术气氛开放而且活跃,不仅为本国学士、道家学者开辟论坛,就连作为异国儒生的孟子也可以在齐国讲课;鲁国的学术则相当排外和封闭,自周公旦始至孔子,再至孟子,鲁国的儒家一直继承着儒学根本精神,保持着儒学在鲁国的纯净。齐儒博而杂,鲁儒迂而纯。因此,荀子在学术上吸收法家,并为孟子之儒所不容就很好理解了。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18:59

在具体观点上,二人有以下不同: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人先天接近"仁",就像"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一样自然而然;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进一步指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是性恶的原因。荀子看到"利"的驱动作用,说明荀子作为儒家的与众不同,他注意时事政治的新需要,极具现实眼光,因而他认为性善论脱离实际,只是理想化的人性论。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19:28

孟子在政治上坚持"仁政"为核心的思路,认为必须依靠圣贤君王以徳治国,才能使诸侯宾服,实现海内统一;荀子则在主张"王道"的同时,并不反对"霸道",认为文治和武功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统一。荀子既然赋予"霸道"以一定的正当性,必然支持君主推行富国强兵的"法家式"政策,因此对于早期法家的政绩是抱肯定态度的。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19:57

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术源头虽然都是孔子,但他们受业的侧重是不同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孟子习儒出于"诗",荀子习儒则出于"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孟子畅谈人之心性和儒家精神的同时,疏于对制度进行研究了。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20:32

孟子所谈"仁政",谈"义",谈"法先王",谈"民贵君轻"之理都发源于"诗"中,因此其思想比较重视下层百姓的政治作用;荀子重"礼",而此"礼"是自周朝始,有差等的君臣之成礼,因而自然只能"法后王",论学术渊源荀子浅于孟子,因而必然要吸收儒外的更为现实的学问。很显然,荀子论述"隆礼"的同时谈到"重法",就是荀子学术基于其根底的局限性在儒学内部受到挤压,而谋求在外部同化法家思想的例子。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20:47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但是韩非从骨子里反对儒家的一切主张,他的著作有很多观点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直接进行批判来论证的。就比如针对人性论的问题,师生二人观点迥异。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21:21

荀子虽然持性恶论的观点,却没有放任"恶"为人之常态。他正是通过对人性恶的论证,引出施行"德"与"礼"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徳治才能扭转人先天的"恶"转而从"善"。从这个角度看,荀子对性善论的批判只是为了弥补孟子学术不切实际的漏洞,他最终还是以"善"的价值为人性的归依的。所以,荀子并没有真正跳出儒家的圈子。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21:42

韩非谈人性,则完全把人性和兽性混为一谈,认为人和野兽的本性都是以夺"利"为中心的,这种"恶"根本无法改变。因此,推行礼教道徳对人来说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根本无法使人们弃恶扬善,唯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通过严刑峻法使人们意识到如果放任本性之"恶",就可能招致更大的"不利",因此只有屈服于"法"的压力抑止本性,才能勉强实现兽统治兽的秩序。

干脆面 发表于 2016-6-28 16:22:01

荀子谈论"霸道",是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的,他理想中的社会制度依然是以礼教为本,以强力为辅助的。韩非则干脆抄袭了商鞅关于"六虱"的论证,认为鼓吹礼教的儒生乃是祸国殃民的"五蠹"之一,唯有"兵"、"法"、"刑"等暴力工具才是切实有效的政治资本。
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久没灌过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