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6 15: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1972年世界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召开之时,当时最为激进、最主张赞成环保的是美、日等国。但此后,欧洲的环境运动将其环保主义提升为世界先锋。环境运动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全球性运动,乃至今天的全球气候政治的议题,都可归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的环境运动,而环境运动产生和兴起的背景则可以追溯到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
发表于 2016-8-16 15: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1968年5月,以法国青年学生为先导,掀起了学生罢课、工人罢 工的群众运动,史称"五月风暴"."五月风暴"是在法国持续推行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 下发生的.大众化阶段的法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危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阶段,逐步迈向普及化的阶段的关键时期,对法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危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表于 2016-8-16 15: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1968年的学生运动先发生在历来有左派传统的法国,史称“五月风暴”,后来由漫延至欧美其他国家。虽然这次运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没有衍化成暴力革命,但是它促进了西方政治的透明和开放,政府行施权力不再一件极其神密或神圣的事情,公民不但可以知情,而且可以参与,西方国家更加自信,为七十年代后期的第二次飞跃打下了基础。
发表于 2016-8-16 1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时法国,乃至欧美所有国家,领导人都是经历过二战的老军人和老牌政治家,即使在民主、议会的架构之下,仍然喜欢使用强权,不注意听取社会的声音。老一辈人经过战乱和饥荒,还能接受,但是年轻人则公开表达不满。
发表于 2016-8-16 15: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西方工业国家在二战经历快速发展的三十年,经济结构失调,环境恶化,文化发展滞后,物质主义盛行,年轻学生越来越看不惯,发出的声音又得不到政府回应,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已达到某种临界。青年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但他们的诉求却得到重视,矛盾对立,运动暴发。
发表于 2016-8-16 15: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这次运动当然少了美国,而此时的美国除了上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外,还有更加严重的越战问题,反战浪潮与学生运动相互激荡,愈演越烈。
发表于 2016-8-16 15: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只是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学生运动基本是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并未演化成激烈的社会革命,而且欧美等国政府高重视,听取年轻人的意见,并吸收其中的精英分子加入政府,最终学生运动起到了正面的效果,促成了西方七十年代后起的第二次大发展,不但经济更加发达,而且政府更加透明,也更加年轻化,社会充满了朝气。
发表于 2016-8-16 15: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的意思是,国外学者先走一步告诉我们,有志气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连政权都拿掉,难道在美学上继续要重复资产阶级的美学吗?可是这并不表示我肯定斯大林主义的那个观点,我引这些话的学者,其实他们都是最讨厌或者说最厌恶正统马克思主义就是斯大林主义的观点。所以正是不能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么粗暴的政治挂帅,这样都跟政治有关,可是这里头需要非常细腻的去处理建筑的特殊性,艺术的特殊性,文化的特殊性,这个正是1968以后在理论上的贡献,而不是照单全收。所以我们怎么能开口闭口都用风格这样的字、用形式这样的字来讨论建筑呢?这样的话完全看不懂梁先生当时的自我反省,他想要做的事,很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扭曲了,他也没有办法完成他想要做的事。可是我从他的文章读到这是他想要做的事。
发表于 2016-8-16 15: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夏老师从另外一个高度,好像谈出了一些期望,可以再做的事情。我部分的能理解夏老师说的这个事情,有一个基本点我是同意的。五十年代初期,50到52年,这个时期一批精英,当年民国时期的精英学者,他们对思想改造有主动性的。当时梁先生又是这帮人里的精英,原因是他正好,46、47年他在美国,后来在清华教学,还有在北京的建设之中,都体现出两部分东西,从建筑学的学术发展来看,一部分是形式理论研究,那个东西梁思成也让学生学,但是很快被制止;更重要一部分是城市,他同时接受了当时战后,也是相对比较激进的一批学者,对西方城市发展的一种悲观的观点,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当五十年代初接受改造的时候,梁思成应该是有这个气魄,或者说他有他的私心,通过这样转换思想之后,他可以在北京的建设上实现他的抱负,以此他可以证明中国的建筑和城市发展可以超越西方。我相信他有这个抱负在,这一点我跟夏老师很有共识。
发表于 2016-8-16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然夏老师提出68年这个事,我觉得有一点高。这个从我们大陆学术界来讲,我认为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接受西方学术,当然有很多是囫囵吞枣,但是其中有一个大问题是我们对二战以后的,整个学术体系发展里面有几个大的变革,我们分不清楚。68年这件事夏老师多次提到,在我们的学术界,可能思想界已经讨论比较多,但是建筑界确实非常间接的感觉到,就是新马克思主义对整个建筑学术批判理论是怎么回事。我讲个简单例子,我们大部分中国建筑学者,包括一些大学者都把它简单的当做地域主义或者异域风格,这是极大的错误。我们大陆的建筑理论界需要补课,你想超越别人,先要弄懂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我们在80年代之后经常想做的事情叫做赶上,在理论思维上我非常讨厌这个事情,我认为补课比赶上更合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9 19:00 , Processed in 0.07898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