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3: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陈寅恪“恪”应读作“克”(拼音:Kè)。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Yínquè。
发表于 2016-8-15 13: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YinKoh”。
发表于 2016-8-15 13: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理想国我们大家都知道,都读过它的书,今天也是一个对建筑界来说很有意思的场合,出了这样一本书,就是朱涛的《梁思成与他的时代》。这本书厚厚的一本,像我这种经常写字的人看到之后,第一反应是特别的妒忌和羡慕,为什么他能写出这样的书来,还做的这么漂亮。这是第一个感觉。
发表于 2016-8-15 13: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这本书封面上的这张图片,是梁思成当年参加联合国大厦设计的一个跟国际建筑界在一起进行交流的图片。我读了这个书的全部内容,觉得这是这个书里面最具戏剧性的一张图片。今天中午还跟朱涛说,他可能与内文距离远了一点,但是它最能够吸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这个书的题目叫《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看到这个图片我们就感觉到一股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朱涛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立意,这么多人都研究过梁思成,就我这几年的阅读来看,好多学者,尤其年轻一代的学者,都把梁思成和他当年的这段史实拿出来重新阐释和分析,很多史料被发现,很多观念被提出来,对建筑界来说是重要的事,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梁先生在精神上的后裔。所以讨论梁思成对我自己来讲,其实是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途径,进入我们自己这样一个思想历程的必由之路。所以当年赵辰老师也是有一些专门的论著。
发表于 2016-8-15 1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拿这个事跟我的研究生说,我说朱涛最近出了一本新书,有几个很文艺的女研究生,她们说朱涛老师啊。然后问我里面写的什么?有没有写林徽因?我说好像写了一点,但是很理论。她们又问写没写金岳霖?我说提了两次,一次是点名,还有一次是他宽慰梁思成说,你不用太消沉。两次。她们又问有没有写徐志摩?我说根本就没提。这个研究生说,那算了吧,我不想看了。我自己读这个书,其实我读的很辛苦,读都很辛苦,更不用说写出来,这是多少的力气在里面。我今天先跟大家说一个我自己的想法,我们对它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我们把书读了再说。
发表于 2016-8-15 13: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金秋野老师刚才评价封面的图片,这个封面我看到样本的时候也大吃一惊,为什么选这个图片?因为我整个书的中心内容是建国十年,49年到59年梁思成的心路历程和中国建筑史和中国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这张图片恰恰是49年以前的。但是反过来一想,非常有意思,可以说这张图片是梁思成先生,也是中国建筑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换句话说,中国建筑在某一刹那曾经与世界建筑接轨过,梁思成先生的工作和他同仁的工作把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对中国建筑的探讨,一下子提升到国际水平,跟国际同行平等交流,受他们的激励,再回过头来推动中国建筑。
发表于 2016-8-15 14: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直接回到今天的主题,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为什么我写这本书。今天下午理想国策划的活动非常好,编辑总监陈凌云告诉我,这不是一般的新书推介,重点不是推广这本书,而是更像一个文化沙龙,大家借这个主题来交流思想,进行平等自由观点的碰撞。我的发言重点不是推介这本书的内容,而是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这本书的背景。为什么写这本书呢?其实这张图片,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很能概要的说明问题,是立足于今天,我觉得中国建筑的今天再一次与世界接轨,在中国建筑的成就和中国建筑的问题,其实都有了世界的意义,不光是中国建筑师和中国人自己的意义。
发表于 2016-8-15 14: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经常想用一个比喻,这本书写出来是有点像倒褪鱼鳞似的写作,一个历史你可以顺着摸,像摸鱼鳞一样,每一个鳞片都是顺的,怎么摸怎么顺利,但是我到说倒褪鱼鳞,我立足于当代的问题回溯历史,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们以何种方式影响到今天,所以能产生出今天这个问题。这样的一种方式,你倒褪鱼鳞,最后不可避免的支离破碎、血肉模糊,显得很残酷,分解的很厉害。但是我认为这是推动我来理解今天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发表于 2016-8-15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回到2006年,有一个建筑师叫奥雷•舍人(Ole Scheeren),建筑事务所OMA的主管,也是电影明星张曼玉的前男朋友,2006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的时候,当时OMA正在设计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在场观众有的表示怀疑,OMA是这样一个前卫、思想进步的建筑事务所,为一个政党的宣传机器设计这么一个尺度庞大、造型很张扬的建筑,是不是违背建筑师的伦理。这是在西方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他辩解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很正常,中央电视台的大尺度是业主自己的选择,不是建筑师的选择。一般建筑师辩论到这一点就为止了,但是毕竟是有思想的建筑师,他进一步说,在中国修建这样的巨型建筑根本不是独特的当代现象,而是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传统。他通过历史理论化来证明中央电视台的大尺度形式的合法性。接着他放了一张幻灯,好歹他没有回到秦始皇修长城,他放一张幻灯是1958年到59年间,大概十个月左右在北京修的,大跃进期间为了庆祝建国,修的十大建筑,现在只剩下九栋了,华侨大厦路口的楼已经拆掉了。他说不到一年时间,中国首都因此从一个千年古都转变成现代化城市,这种魄力和速度对外国人来说不可想象。他说中国有一种很神奇的拥抱变化的能力,中国有一种特殊的品质,我们欧洲人没有,是什么呢?不后悔,不管干了什么事绝不后悔。而西方精神中长期就有关于后悔的各种感伤和戏剧化的思考。这个后来正式发表在日本建筑杂志,所以我很精确的把它翻译过来。西方精神中长期有关于后悔的各种感伤和戏剧性的思考,相形之下中国似乎有意愿和能力充满勇气的面对新形势,充满热情的追求进步——即使这些激进的变化有时意味着对过去粗暴的抹除。
发表于 2016-8-15 14: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时我在哥大读博士,作为一个留学的中国建筑师,在纽约几年下来,听了很多关于外国建筑师对中国的评价,最有想象力、最有洞察力的到最幼稚的,无奇不有。但是没有比他这番话更刺痛我的心,从这点我特别感谢他,那一段话让我接下来几年不停的在回想,我也想搞清楚为什么那段话会刺伤我。我进行自我分析,首先从表层上,我不喜欢他那种傲慢的态度,这种轻易的就说中国人怎么样,他没来过中国几次,没呆过多长时间。另外我个人不觉得不后悔是一个好的品质,对于历史不后悔,那不是值得别人来羡慕,值得别人来称颂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9 00:04 , Processed in 0.08441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