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OMA在德国柏林施普瑞河﹙en:Spree_River﹚的建案,也在2005年引起了不少注目。该案为荷兰驻德国柏林大使馆。由库哈斯与艾伦·房龙﹙Ellen Van Loo﹚领衔设计,获得了欧盟两年一次的当代建筑奖。此建筑亦带有浓厚的库哈斯风格,以玻璃为外观主角,使用贯通楼层的通道将内部切割为两半,在河畔夜色里相当突出。
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如何认识库哈斯的理论呢?这里拟从库哈斯的叙述方式与理论根基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理解。
《颠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1978年)是库氏在大都会建筑学领域撰写的奇幻"建筑小说",也是了解库哈斯城市理论的最重要的文献。这部集论文、方案、作品于一体而编织的美学文本,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现实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批评。所谓超现实,就是脱离了普遍的理论论述结构。一般的理论模式都为:是什么(问题的本体论)----为什么(问题的研究方法论)----怎么办(问题的现实意义及解决方案)。从库哈斯的有关著作来看,他只注重了第一步骤的渲染和铺陈,偶尔涉及到第二点的研究方法论,而绝少提及第三点。这种似乎从记者生涯中养成的恣意文风形成了库哈斯的研究习惯。
库哈斯不爱谈创作理论,尤其不爱谈形式。在他看来,它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尽管别人不这样看。
总结他的创作理论对我们理解他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明白形式的生成。经过我们总结,可以说有以下几点:
1 对建筑概念的反思。据库哈斯的解释,其建筑创作都遵循着从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这或许是库哈斯城市研究的衍生品。
a 人的活动方式--------来自社会的影响;
b 建筑创作方式的变革。
相关内容将在本文三部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