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6: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但是我后来再一想,跃过这些很肤浅的,多少有点民族主义的情绪,之所以刺痛我有更深层的原因,我发现他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在我们国人中,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有多少人还感兴趣对历史进行后悔、反悔,或者进行任何有深度的反思,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而过去这些历史又真的充满了无数个大的社会和人的灾难,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的后悔,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所以他这句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动力来想这些问题。
发表于 2016-8-15 16: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这个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尽管今天阶级斗争、思想政治斗争不再主导中国的社会生活,但是据我的观察,政治运作的任意化导致建筑任意化仍然随处可见,更奇怪的是这种红色遗产在今天又时常跟资本的任意化结合在一起。大家看看全国上下,一二三线城市,到县城,甚至到小镇,大家都疯狂的在圈地,修建庞大的没有馆藏的博物馆,没有演出的歌剧院等等,有一批批非理性的建筑生产活动在全国发生。我们有非常宏伟的愿望,比如到2012年中国要把3.5亿农村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3.5亿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国的人口,在不到二十年里要把他转化出来,2030年达到3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10亿人以上住在城市里。这样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开发发展,会不会又造成一个一个的大跃进?灾难防御措施在哪里?一个经历了这么多的灾难都不会后悔的民族,如何能保证不重蹈这个灾难?这是我写的时候遇到的很多问题。
发表于 2016-8-15 16: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中国城市化项目所亟需的一系列批判性评估工作中,我认为中国建筑史写作——与中国社会史写作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空间史写作——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历史写作并不能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提供具体答案,也不会帮我们预测未来,但它对我们的存在至关重要。深入的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挖掘集体健忘症的根源,挑战和击破神话,解释来源和意义,重新恢复我们空间经验的连续性和共同性,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在努力寻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筑师如何与社会、文化、政治持续互动,一路走过来的。历史通过加深我们对中国建筑过去的认识,将会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空间问题,从而更智慧的面向未来。
发表于 2016-8-15 16: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近来看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河清叫兽炮轰王澍得奖的炮文,炮文中先炮轰王澍不懂建筑,他炮轰王澍做的东西是伪中国的,当代中国的建筑没有原有的装饰,都是些盒子,然后库哈斯,盖里,哈迪德,乃至柯布接连躺枪。想来这哥们打炮成瘾,我也便想多言几句。谈论一下到底是他打炮无理,还是中国建筑师生来也许就是个婊子。不过,有学科外的人关注建筑,本来就是一件幸事。可建筑与电影一样,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过分意识形态,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就像老谋子的十三钗被批一样。张哲说,有时候人们也不知道自己在争辩或者坚持的是什么,而就是想说话。媒体与公众在选中国最丑建筑灰砖奖,而我们在尽力争夺话语权,真是件有意思的事。我想就我的观点说说是怎么回事,免得有人随意打炮,不顾别人菊花。
发表于 2016-8-15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中国历史上没有建筑师,只有文人画家与泥瓦匠。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籍建筑师。

          中国当代建筑学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西化的。中国自己的建筑师早在梁思成以前就已经消失了。梁思成建立的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完全是他在宾大学成并实践以后建立的。他就像唐僧,去西天取了经,回来再讲道。现代主义建筑学系统教育本来就是舶来品,而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建筑系学生出国不出国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一个是吃国人嚼过的饭,一个是吃新鲜的饭,反正都是现代主义。 建筑系学生第一个听说的名字,最有可能是柯布西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西化的。建筑系学生们的祖宗并不是中国古典造园与建筑,而是那个带圆眼镜的法国人以及他所带动的整个体系。很多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时候,都是用的西方的研究方法,就像用英语音标来学中文发音,虽然后来可能看了很多古籍,看似从源头出发。但在建筑学教育阶段,做方案的思维就是现代主义的空间思维,这种思维定式与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不透中国古典的东西,用形式空间秩序来分析古典园林本来就不可能领悟到神韵,故自然也做不出。
发表于 2016-8-15 16: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因为建筑学是舶来品,不可避免的在风向标上面我们会比别人慢半拍,也就更加倾向于模仿,这点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一两年前国外流行非线性,建筑系学生疯一般的讨论非线性,从不考虑它的意义何在。有实验性的东西固然没错,这也是拓宽学科发展的途径,错就错在在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情况下,道听途说唯心信任就不可取了。现代主义是在西方人的思维体系下建立的。就像英语与中文,英文需要语法正确来表达他的逻辑严谨,而中文是讲意蕴的。语言的差异带动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西方人决定了现代建筑的走向。在理论发展的层面上,我们只是一个看似跟随的群体而已。很难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即使从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出发,因为他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发表于 2016-8-15 16: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当代中国城市是否适合大量实践中国古典式建筑?

         不可能。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城市无形中爆炸了数倍。而中国古典建筑与绘画中显示的低密度已经不可能在中国当代城市中进行实践。原汁原味的基本没戏。而且老祖宗的精神在形态上解决不了中国城市化的问题。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国家发展把我们的祖宗给忘了,因为古人不能教我们怎么来解决快速城市化的问题,而西方人可以,因为他们经历过,他们知道解决大量人口高密度居住与就业可以靠高层公寓与高层写字楼,李白,样式雷告诉不了我们这些。于是,我们学来了。这是件无可厚非的事。

           此外,整个人群构成就截然不同,当代中国人是拿手机的,不是拿毛笔的。古代是戏台,现在是剧院,古代是私塾,现在是学校。人类行为的不同导致了城市结构与建筑空间的不同,所以,人都变了,建筑也回不去了。
发表于 2016-8-15 16: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马清运,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设计总监。1995年,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总部设在上海,设计作品有恒隆广场、宁波日报社总部、天一广场、宁波老外滩街区改造、浙江大学宁波分校、宁波服装学院等等。
发表于 2016-8-15 16: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2006年担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发表于 2016-8-15 16: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而王澍的成功在于他成功的扮演了一名中国剑客的角色。告诉大家,做一名中国剑客的可行性。王澍的自然形态,马清运的设发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等,在一定程度上,用国外的剑,舞出了中国的招式。就像罗丹雕了一个林黛玉……不管怎么样,林黛玉是在了,尽管她看上去有点西方味道。他们每个人都建立不起来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教育体系供中国学生学习,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一代一代当代中国建筑师的积累,但至少他们先用蛋挞皮给我们做了几个月饼,让我们遥想一下月饼是怎么回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9 01:51 , Processed in 0.0811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