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6: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没拿老祖宗的剑不要紧,做好一个中国的剑客才是最应该做的。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任务不在于是否开始模仿古典,而是在解决城市中的问题,就像都市实践一样,积极地去当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从小的教育背景使的他们根本没有古典建筑的基因,便也不必强求。教育,城市化问题注定了中国建筑师的思考方式。

       所以,像河清这样的叫兽,请想好了再说。
发表于 2016-8-15 16: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清拟长文批判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不懂建筑,只是模仿国外建筑师的形式皮毛,违背东方建筑价值观。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给王澍等人,是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用来扰乱中国的人文价值观。
发表于 2016-8-15 16: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前不久,中国的王澍先生获得了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据称,除了美籍华人贝聿铭曾获此奖,王澍是唯一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人。于是国内媒体立即予以热烈赞美,仿佛是中国人获得了“世界”最高荣誉,中国建筑终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的确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与诺奖一样,普利兹克奖背后也潜藏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战略。
发表于 2016-8-15 16: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正如我把以装置、行为、概念为主要形式的艺术称为“美国式艺术”,这种以楞形-硬边-非装饰为主要形式的所谓“现代主义建筑”或“国际主义风格”,其实是一种“美国式建筑”。

“美国式艺术”的祖师爷是法国人杜尚。“美国式建筑”的祖师爷也不是美国人,而是瑞士人勒柯布西埃等人。但,就像美国人在杜尚“装置”日常物品的道路上推出了美国波普艺术,随后以“当代艺术”之名推向全世界,美国人也把勒·柯布西埃等人开创的楞形-硬边-非装饰建筑,命名为“现代建筑”,然后推向全世界,形成所谓“国际主义风格”
发表于 2016-8-15 16: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的大奖是用来奖励全世界的美国式艺术——所谓“当代艺术”,普利兹克奖则是用来奖励全世界的美国式建筑——所谓“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当代”“国际”的名词,背后都躲着美国。美国正是通过这三个冠冕堂皇的名词,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化霸权,操控了世界“艺术”和“建筑”的主导权。
发表于 2016-8-15 16: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美国本来是文化的沙漠,艺术的沙漠。与欧洲相比,美国人品位相对粗俗,崇尚欧洲文化艺术的精美,但二战后,为了控制西方文化艺术的主导权,与前苏联对抗,美国硬是把粗俗、简单、大众的东西,命名为“当代艺术”,加以神话,并在金融市场天价炒作。美国人也把形式简单、常常像小儿搭积木的楞形-硬边-非装饰建筑,奉为“现代建筑”,大力宣传、推广,并加以奖励。美国式艺术和美国式建筑,都以否定欧洲艺术和建筑的精美为标志。小儿搭积木战胜了“建筑美术”,简单战胜了精致,粗陋战胜了文化!
发表于 2016-8-15 16: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正如杜尚的“作品”小便池,玩日常物品,是一种“反美术”,勒柯布西埃开创的楞形-硬边-非装饰建筑,也可谓某种“反建筑”。
发表于 2016-8-15 16: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从远古以来,人类为抵御自然的风雨日晒而建造的建筑,大都是三角坡面屋顶或圆穹顶。即便在干旱少雨雪的地区有平屋顶的,也非直棱直角,而是造型丰富多变。几乎所有人类社会的建筑都有装饰,就像人们装饰一件生活用品一样,因为人类有装饰自己生活空间和生活用品的天性。这也是文化和文明的本义。
发表于 2016-8-15 16: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中文里的“文”字,来源于甲骨文里的“纹”字,即“装饰”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文化和文明,就是“装饰”本身。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一种自然之上的“装饰”。

而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祖师爷阿道夫·卢斯公然宣告“装饰是一种罪恶”,摒弃在建筑中使用一切装饰性的因素。勒柯布西埃也有名言: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把工业机械的概念引入建筑。他们以工业化的“功能”的名义,提倡直棱直角的“楞形”,实践上得到德国包豪斯学院工业设计的支持。
发表于 2016-8-15 16: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二战后,美国出于独立于欧洲的文化战略,接受了这种楞形建筑,并将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美国“现代主义”楞形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还有纽约联合国大厦,可谓这种“现代主义”楞形建筑的典型。装饰退尽之后,只剩“木四方”的楞形。光秃秃,直愣愣。

这样一种“楞形”建筑,与人类历史上所有形式的建筑都截然相反,抛弃了装饰或“文饰”,难道不可以称之为“反建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9 03:05 , Processed in 0.07259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