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6: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但这种楞形-硬边-非装饰的“现代建筑”,并没有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建筑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对其提出了批评。英国建筑批评家詹克斯尖锐批评这种楞形建筑像“鞋盒子”、“文件柜”,导致了“建筑形式贫困化”和“城市环境恶化”,甚至宣告:“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亡。”詹克斯高度赞赏“中国的园林空间”……
发表于 2016-8-15 16: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是第一个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设计领域的美国建筑评论家。
发表于 2016-8-15 16: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是当代重要的艺术理论家、作家和园林设计师。在迄今为止的学术生涯中,詹克斯始终都站在建筑界乃至整个艺术界的风口浪尖上,引领后现代理论和现代主义进行论辩。
发表于 2016-8-15 16: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最先提出和阐释了后现代建筑的概念,并且将这一理论扩展到了整个艺术界,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空间。他还定位了晚期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使之成为公认的衡量后现代建筑之外的主流建筑现象的主要概念。最近,他又提出了“宇源建筑”,借用了当代科学最前沿部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对当代主流建筑现象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评估。在詹克斯的后现代观中充满了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他推崇创造,鼓励多元,倡导关爱人类和世界。
詹克斯通过一系列独到的分析和杰出的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进化历程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力。
发表于 2016-8-15 16: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扬·盖尔也直率批评了好几位普奖得主,如福斯特、库哈斯和盖里的作品,甚至称那些忽视“人的尺度”的建筑师是“鸟屎建筑师”或“国际妓女”。法国民众也痛恨这种楞形-硬边-非装饰的建筑,以致要“绞死建筑师”……
发表于 2016-8-15 17: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需要澄清的是,就像西方“当代艺术”不是时代意义,而是种类意义,楞形-硬边-非装饰的建筑,也不是时代意义的“现代建筑”,而只是一种种类的建筑,一种类型的建筑。这是一种美国在二战以后在全世界推广出来的建筑形式。
发表于 2016-8-15 17: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这种楞形-硬边-非装饰的建筑,从审美、形式的丰富性甚至实用性上看,毫不优越于古希腊建筑,更不优越于中国传统建筑和中国园林建筑。至多只构成一种建筑种类的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建筑种类,可以在中国文化审美标准下,以中国文化精神为主导,为我所用。中国人从来不拒绝洋为中用,但从来都是以我为主,中体洋用。可悲的是,从辛亥革命和五四以降,中国接受西方社会进化论,开始了全面文化自我否定,文化自卑、自虐、自宫,全盘西化,这种楞形建筑便成了一统华夏大地的主导性建筑了。
发表于 2016-8-15 17: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有人会说,这种楞形-硬边-非装饰的“现代建筑”,是与钢、玻璃、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相匹配的,是现代工业化的要求。或者说,是工业化的功能主义,要求这样楞-硬-非装饰的建筑。完全是伪逻辑。

其实,钢、玻璃、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可以与世界各地域的建筑形式相融合。巴黎的大宫和奥尔赛火车站(如今的奥尔赛博物馆),主墙是大理石的传统风格建筑,穹顶是玻璃和钢铁架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材料完美结合。米兰大教堂旁的商廊,也同样是古今融合。英国的牛津自然历史博物馆,甚至用玻璃和钢铁架构建了一个哥特式建筑。法国巴黎的地铁站出口门,竟然把钢铁铸成植物形状……
发表于 2016-8-15 17: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一个非常热爱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了许多所学校建筑,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材料完美结合。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他在规划燕京大学校园时,非常注重整体规划,设计了石桥和塔——未名湖畔的博雅塔。谁能想到,今天北大校园建筑里最有文化底蕴、最精华的部分,竟是一个老外设计的。诚然,当时英美新教教会在中国大建学校,为了伪装自己更好地进入中国传教,不那么凸显文化差异,有意把学校设计成中国风格。但墨菲的确是非常热爱中国建筑,真心实意作这样的设计。
发表于 2016-8-15 17: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民国时期的一些中国建筑师,也没有像今天的中国建筑师那么文化自卑。他们在南京等地,留下了一批相当像样的建筑。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建筑材料上,而是出在设计师的文化观念上。如果你文化自信,热爱自己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式,那么,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没问题。如果中国建筑师有充沛的文化底气,热爱中国的建筑种类、类型(中国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文化中最伟大的种类或类型之一),必然可以从中汲取无限的灵感,做无限丰富的变化和延伸,设计出既有现代材料又富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建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9 03:18 , Processed in 0.07909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