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河

好久没灌过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8: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所以如果中国也有一个跟哥德式媲美或等量奇观的一个结构特点,这种木结构特点,那么我们也就多可以嫁接到现代的新型的钢筋水泥土结构建筑上面了,就自然而然的我们秉持中国原始的结构,就能够发展到现代变成一个实际可操作的东西,第二,他们还要指出,中国的建筑不只有这么一个结构的基础,不像西方人所说的面目模糊,而且他也有历史,只不过我们的历史是个退化的历史,是越到后来越糟糕,由于他很糟糕,这说明中国整个到了清朝晚清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国运衰败,是一样的,我们建筑都是一样衰败的,所以这时候更加要奋起重建,这就是他们整个朱涛总结出来的梁林的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他们这样的一个想法来做建筑研究,就等于不是一个一般的建筑史的研究,而且还包括了一种对于建筑史上面的对于现代的建筑操作上面特有的一种观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他们有很多的相当面前的事情会出现,比如他说为了证实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存在及其“线条不紊”的演变,梁及其同仁采用在理论上反推,实证调查上回溯的方法。他们从最近的现存明清建筑入手,逐步上溯,但是这个工作本身艰苦卓绝,仍然不够,因为在中国幸存的木构遗构本来数量就及其有限,他们也许并不足以代表中国各历史阶段中普遍的建筑状况,再者即使各点相连,能显示出一定的演变连续性,但点与点之间有的间隔近百年,甚至更久,其间的发展是否仍然线条不紊呢,则仍为悬念。
发表于 2016-8-15 18: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所以我们从今天的角度看,或者朱涛以今天的建筑史学家的角度来看,梁思成他们的建筑史,虽然到今天在大众市场上面仍然大受欢迎,但其实里面有相当多的在今天看来非常粗糙的非常高度概括的,或者由观念主导,然后是结论先行的种种的问题,种种的弊病,那么这样的一些批评,我觉得是非常合理的批评,而这个合理的批评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到这就是那个时候因为他们时间很仓促,他们回应的问题那么巨大,在有限的选择下,我觉得梁思成就只能做到那样子,这样子批评有什么不对呢,这样的批评很对不起梁思成吗?我觉得一点也不,换了我们任何一个人回到那个位置,都不会比他做的更好。
发表于 2016-8-16 11: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之前的大家反应的是:不能同时达成多个任务,一个任务的执行途中无法接取其他任务。这改了半天只是改成可以一次接取多个任务,依旧是任务途中无法接取其他任务,而且一次领取的任务如果是多个,而其中有未完成的,依然无法接取其他任务.....这改了半天到底有什么意义...?)
发表于 2016-8-16 1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相比真正需要调整的问题,新的敛钱方式倒是想出的很及时.....有的玩家做任务快有的玩家做任务慢,快了精力点不够用,好么,搞出个精力道具来,而且到现在也不知道翻牌能不能翻到,到时可以通过QB购买是不用考虑了吧....)
最后,大家希望的是即便有任务正在执行中依然可以接取其他任务,这样可以同时做多个任务,怎么就这么点事情就搞不明白呢.......
发表于 2016-8-16 11: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的中心是1949年到1959年,类似的方法一个月、一个月的来考察。我越过这一段,通过这个考察我得出结论,这十年非常重要,当权者不懂建筑,但是相信通过一拨又一拨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能全面解决建筑专业问题。而这些运动常常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国内外的局势、领袖个人的情绪影响和变化莫测,前后逻辑不连贯,方向忽左忽右。梁思成先生又是非常热切的追随者,一开始很真诚,但是到反右之后开始怀疑所有人变得不真诚。他不停的写思想检查批判改造自己,有时候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别人。到最后我相信我自己弄清这个问题了,到1958年、1959年,尤其经历了57年的反右,政治的任意化导致建筑语言的任意化,建筑师的信念和行动、行事和周围愿景之间的关系彻底断裂,建筑师完全变成折衷主义,迎合形势的一帮工作者。同时建筑的任意化导致建筑生产的任意化,当权者经常不顾一切代价,调动一切资源修建少数的地标的纪念碑式的建筑,时常忽略保障民生和社会运转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设施。
发表于 2016-8-16 1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这个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尽管今天阶级斗争、思想政治斗争不再主导中国的社会生活,但是据我的观察,政治运作的任意化导致建筑任意化仍然随处可见,更奇怪的是这种红色遗产在今天又时常跟资本的任意化结合在一起。大家看看全国上下,一二三线城市,到县城,甚至到小镇,大家都疯狂的在圈地,修建庞大的没有馆藏的博物馆,没有演出的歌剧院等等,有一批批非理性的建筑生产活动在全国发生。我们有非常宏伟的愿望,比如到2012年中国要把3.5亿农村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3.5亿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国的人口,在不到二十年里要把他转化出来,2030年达到3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10亿人以上住在城市里。这样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开发发展,会不会又造成一个一个的大跃进?灾难防御措施在哪里?一个经历了这么多的灾难都不会后悔的民族,如何能保证不重蹈这个灾难?这是我写的时候遇到的很多问题。
发表于 2016-8-16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在中国城市化项目所亟需的一系列批判性评估工作中,我认为中国建筑史写作——与中国社会史写作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空间史写作——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历史写作并不能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提供具体答案,也不会帮我们预测未来,但它对我们的存在至关重要。深入的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挖掘集体健忘症的根源,挑战和击破神话,解释来源和意义,重新恢复我们空间经验的连续性和共同性,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在努力寻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筑师如何与社会、文化、政治持续互动,一路走过来的。历史通过加深我们对中国建筑过去的认识,将会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空间问题,从而更智慧的面向未来。
发表于 2016-8-16 1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梁思成那一代建筑师在新中国成立十年间,以沉重代价换来的精神遗产,不该被遗忘。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与那个时代的互动经验,在今日中国的语境中,仍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发表于 2016-8-16 1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把自己的书说的很清楚了,到底为什么写,他是为一代中国建筑人追溯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梁先生被拿出来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剖析。他在写这本书的前前后后请教了好多人,尤其是刚刚开始立这个意的时候,他可能首先找了在座的头发花白的赵辰先生,他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和教授。赵老师多年以来有非常深的研究,他说刚开始朱涛找他的时候根本不谈这个问题,因为没有资格跟他谈这个事,今天我们就请赵老师,看到成品之后对它作出一点点评。
发表于 2016-8-16 1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归属地: 中国重庆
我没有那么不容易沟通,把年轻人都吓跑了我也有责任。事实上让我给这个写评语的时候,我真想了很多,主要现在行政事务太忙,没有时间好好写,所以写的很粗。我也是这样想,如果这样一本书出来,可能很多今天的年轻学者很容易得出怎么又是梁思成,有没有完啊。因为我做这个事,也经常听到大家这么说。我想跟这种怨言同时存在的是,梁先生是我们的一个偶像,而且我们以梁思成先生命名的作为中国建筑的象征性的东西太多太多,当然也包括秋野主持时候故意说的,有很多的社会上大家感兴趣的事情跟梁先生联系上去。我们那么丰富多彩又是那么华丽的光圈都凝固的一个人物,我们是不是很自信对他的学术搞懂了呢?这是我所看到的我们社会上普遍的两个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cq69.com, All Rights Reservde. CQ69.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电子邮箱:Service@cq69.com 电话:023-86688385

GMT+8, 2025-8-19 08:59 , Processed in 0.0907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